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法一概述判断句范例.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语法;三、有关古汉语语法学习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体系之争是客观存在的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语法作用上达成共识) 王力:之为代词 郭锡良:之为连词 中学教材语法体系:之为结构助词 ;;;(二)要从古汉语的实际出发,反对以今律古、翻译式的研究方法 例:对“宾语前置”说法的商榷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梁惠王上》) 未 之 有 也 分析: 否定句,代词之作为宾语要前置。其实这是一种以今律古的说法,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的。实际上这是古代汉语中宾语的正常语序,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讲,从古到今是发生了“宾语后置”的变化。 ;;;(四)积极进行古今对照,同时代不同语料对照,即多使用比较研究法,掌握古今异同,既能准确分析古汉语语法的客观性质,又能准确翻译。 ;;第二节 古汉语句法常识 一、古汉语判断句 (一)含义:谓语用于判断主语是什么,属于哪一类的名词性谓语句。其特点是: 1、主谓之间有同一或类属关系 2、谓语是名词性的 3、基本不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 ;(二)类型 1、肯定判断句形式,翻译为:……是…… ①……者,……也。 兵者,凶器也。《老子》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也。《史记 晋世家》 ②……者,……。 兵者,不详之器。《老子》 ;;⑥(前5种基本形式的变化)——在前五种句式的主谓间加上一些副词,如“乃、即、皆、固、亦、必、诚”等,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就、必定、本来、都”。这些词本身只有副词含义,不表示判断。表判断的依然是句子本身的判断句性质。(所以有些语法书认为这些词是判断词或动词,是不对的。);;2、否定判断句形式 在肯定形式的名词性谓语前加上表示否定的副词“非”。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 成公四年》 耕鱼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 历山之农者侵畔》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3、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中主谓之间没有同一或类属关系时,就形成判断句的活用,即借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其它非判断的意义。常见的有三种: ;;;;(三)关于“是” 1、“是”的词类问题: 《说文》“是,直也。从日,正。”本意为端直。 ①形容词,意为“正确,对”。(与“非”相对);;②动词,意为“认为正确、赞成、肯定、遵守、订正”等 例: 百姓皆是我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吴子 图国》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非十二子》;③指示代词,意为“这,此”(先秦古汉语的最常见用法) 例: 赵景叔卒,生赵鞅,是为简子。《史记 赵世家》 是女子不好。《史记 滑稽列传》 臣闻物至而反,冬夏是也。《战国策 齐策》 小国将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 ;④系词,表示肯定判断(相当于今天说的判断动词)(战国后期见用例,汉以后普遍) A、什么是系词:在古代汉语语法系统中,没有把这个用法的“是”看作是句子成分,而看成是连接主语、谓语(名词性)的一个特殊词类,所以称 “系词”。 ;B、产生演变过程;;;;2、关于“是”在判断句中词性词义的判断: ①先秦典籍中,一般都为指示代词 例: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 魏策》 ;;③西汉末年后,句末无“也”,是用作判断,一般都为系词。例: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世说新语》 ;;3、(补充内容)☆关于“是”作为系词用法的形成年代是秦汉时期已经得到认可,但这种用法的成熟年代至今仍有争议: ①王力先生 认为这种用法形成于西汉末,东汉初。因为在《史记》和《论衡》中都出现了是为系词用法的诸多例子。而这种用法的完全成熟,则是中古时代的事。 ②郭锡良先生 认为这种用法出现于西汉初年。例子为课本举出的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 ③徐德庵、林序达先生 认为这种用法出现于战国。例子见课本P132。但此说反对者甚多。依王力先生“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的治学原则,支持此说的例子甚少,且经历秦始焚书,这些例子也有讹传的嫌疑。 治学一定要大量占有材料,有丰富翔实的依据。引用的材料要真实,要查明出处,辨明真伪。;(四)关于“为” ①本义为役象以助劳,引申为做/治理、建造、学习/成为、变成/ 充当、当做/称为、算做等实义动词,可及物也可不及物(具体是哪一个意思据语境定),念为阳平。但做“帮助”讲时发去声。 ;;;;③介词,有“给、替 / 为了 / 对,向/ 因为”等义,用于引出对象、表示目的或原因,念为去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往。《史记 货殖列传》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天论》 ;“为”还用于表示被动,相当于今天的“被”。当后面有宾语,是介词,用于引出施事对象;无宾语直接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