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型号起重机抓斗结构设计开题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中 北 大 学 信 息 商 务 学 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 生 姓 名:孙鑫学 号:13学 院、系: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 计 题 目:某型号起重机的抓斗结构设计指导教师:吴淑芳 2015年 3 月 30 日 毕 业 设 计 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 献 综 述 一、课题名称 某型号起重机的抓斗结构设计 二、抓斗简介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逐步被机械生产所替代,起重机则是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工业机械,它对减轻劳动强度,节省人力,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生产质量,加快施工建设,实现工程施工机械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抓斗,是起重机装卸散料的一种取物装置,主要用于大量散粒物体的装卸工作。它的抓取和开卸都是由司机在司机室内操作,不需要辅助人员协助,因而工作效率高,广泛运用在港口、车站、矿场、料场等。抓斗的全部动作由起重机司机集中操作,只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增补做辅助工作的作业人员。尽管配备抓斗的起重机械在工作方式上具有非连续输送的各种缺点,但在规模较大或堆料较杂的货场上,为了从船舶和不能翻转的铁路车厢中卸载,以及对于特别难抓取的物料,仍然要使用抓斗。在水上运输和铁路运输部门中,常常使用抓斗为货船,驳船和铁路货车进行装卸作业和岸上仓的堆垛,转载作业。例如,在上海港务局所属的各装卸区,转运的各种散粒物料几乎都是用抓斗进行装卸的。抓斗起重机的产生避免了工人的繁重劳动,节省了辅助工作时间,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并且可以避免工人人身受到伤害事故,提高生产安全性。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步,以及我国工业建设规模的扩大,抓斗起重机也得到迅速发展,其功能范围也越来越大,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采掘工业中,使用抓斗进行井下作业和露天矿场的剥离,装车作业等,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优点。在建筑工地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抓斗在国内外的使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而且针对不同的使用部门和抓取对象,类型也逐渐增多,专门化的趋势也随之明显。例如,长撑杆双颚板抓斗被广泛地应用于抓取一般的散粒物料,多颚板抓斗用于抓取矿石等比重大和粒度大的物料,耙集式抓斗用于清理货舱和车厢。 实践经验表明,抓斗作业具有以下四个突出优点: (1)?免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使装卸过程机械化。? (2)?生产效率高,装卸成本低。? (3)?充分发挥起重机械的效率。? (4)?减少辅助工人。? 可以肯定,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抓斗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甲的使用范围将日益扩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国内外抓斗的发展现状 (1).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工程起重机研制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的引进、吸收以及九十年代以来的自主开发阶段,目前,整体吊装工程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吊装用起重机的起重能力、作业幅度和高度越来越大。国内大型吊装用起重设备已由过去单一的抱杆方式,逐步扩大发展成为以高性能、更安全可靠的大型移动式起重机为核心的吊装设备。我国的抓斗设计则受技术限制,更多的是功能单一,体积较大,自动化程度低的机械式抓斗。近些年,在无数技术人员的努力研究设计下,我国在抓斗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如侧面定位的戟叉式启闭机构、斗齿与刃口板的连接机构、液压缸闭环串联的异步启闭多颚板抓斗、车站货场卸码原木用的旋转定位装置,以及对长撑杆抓斗有重大改进的扭矩撑推式抓斗等。 (2).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吊装业已非常成熟与完善,其吊装用起重机也随之得到了长足发展。抓斗的最早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当时,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兼科学家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曾经设计出一艘装有抓斗的挖泥船而阐述抓斗性能的第一篇论文似乎应该是德国的普范尔(Pfahl)于1912年发表的“自动抓斗中力的分配与抓取”。在这篇文章里,普范尔叙述了影响抓斗抓取性能的各项因素及其影响关系,并提出了确定这些因素的方法和取值范围。后来,A.Ni?mnerA,P.?T.?Ro?bin和Niemann等人研究了抓斗的工作过程及受力情况补充了普范尔的理论,初步完成了抓斗的理论分析工作。但是,由于他们的理论不大符合抓斗抓取过程中发生的实际现象,因而除了使人们在设计抓斗时能够稍有依据地选取几个结构参数外,事先对抓斗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将遇到的抓取阻力是不清楚的,以致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实际使用抓斗的经验,不断地改进抓斗的结构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有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