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5课新文化运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
中国有这么一所高校:
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革命与建设的摇篮
王选院士:独特的精神魅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的哈佛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
“安庆修理宝塔,动工的日子,要算算和首长的八字冲犯不冲犯。……湖南督军张敬尧带兵到四川打仗,到处都建造九天玄女庙;出战时招呼兵士左手心写一“得”字,右手心写一“胜”字,向西对九天玄女磕几个头,保管得胜。” ——陈独秀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
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的目的是为了复辟帝制
他的行为会有人反对吗?
谁会站出来说话?
底气足吗?
民族资产阶级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民主共和思想在辛亥革命后深入人心
3、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夹缝产生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
获得新生
“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
新文化运动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敬告青年》
《新青年》杂志封面
新文化运动
北京大学
在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京大学官僚气十足,很多八旗子弟在此求学,老师也多是政府官员。此时的北大开设的经学科很多,比工科都要多,甚至超过了格致科和农科加起来的总和。它在教学及个人素质上都声名狼藉,因为北大当时距离八大胡同很近,许多八旗子弟的学生,甚至老师经常出没于此,以至于北大被戏称为“赌窝”,教师和学生被统称为“嫖客大队”。许多学生到此不为了求学,而是求官。选择老师的标准不是学术的高低,而是官位的高低。到处可见到一种官场的迂腐与黑暗的气息。由此可见北大当时的状况有多么差。
蔡元培
浙江绍兴人
1917年任北大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聘请了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任教,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北大之父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
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
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
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
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
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
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胡适转述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话
当时的北京大学
这副油画中既有西装革履、思想激进的新式学者,也有长袍马褂、学有专长的夫子学究,他们在北京大学同台讲学,使得北京大学存在着激烈的新旧思想冲突。
刘师培 、黄侃
沈尹默、陈独秀
胡适、朱希祖
辜鸿铭、马叙伦
蔡元培、李大钊
马幼渔、鲁迅
周作人、钱玄同
梁漱溟、刘半农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李大钊
鲁 迅
胡 适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胡适(1891-1952)
安徽绩溪人
《文学改良刍议》
“之子与归,皇驳其马。”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首倡文学改良。
胡适简介
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
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安徽。
1910年20岁,考取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
1915年25岁,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
1917年27岁,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8年47岁,任国民党驻美大使。
1946年55岁,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8年67岁,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去世于台北。
日记两则
胡适致胡绍庭书(1912):祖国
风云,一日千里,世界第一大共
和国已呱呱坠地矣……吾恨不能
非归,为新国效力耳。
袁氏尊孔令(1914年):此令有
大误之处七事……一片空言,
全无意义,口头谰言,可笑可叹。
1915年日记两则(五月六日晨之
感想)夜半后一时许披衣起,
以大话询《大学日报》
有无远东消息。答曰无有,
乃复归卧,终不成睡。
(八月十八日论袁世凯将称帝)
“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他最终之垮台”
一曰,不言之无物
二曰,不募仿古人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