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的论文.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的论文
现代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人们在有意识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外部原因即人为或非人为的环境因素,内部原因即个人生理、心理因素。人们遭受挫折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焦虑、紧张、愤怒等情绪,会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常见的有焦虑、攻击、冷漠、退化、幻想、固着,甚至自杀。焦虑是挫折后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愧疚感带来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复杂的情感,适度的焦虑对提高效率、发挥潜能有积极作用,而过度的焦虑则是有害的,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焦虑症。攻击是为了发泄愤怒而产生的。冷漠是愤怒的间接表现形式。退化是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幻想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以虚幻情景来摆脱现实的痛苦。固着是不能随机应变的解决再次遇到的相同挫折。自杀是遭遇挫折后的极端行为。所以,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大学副校长张承芬教授说,大学生是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仅占总数的16%,或许,这个数字有点儿危言耸听,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甚至,硕士、博士等高层次、成年学生自杀,在人们眼中也已经不新鲜,国内有统计说中国大学生自杀比率是十万分之二到四,也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确实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和挫折分不开,换句话说,挫折是导致以上行为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提高就是一个迫切的难题。
挫折承受力是美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挫折承受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体的生理条件、过去的经验、认知因素、挫折频率、个性、社会支持,而人们对抗挫折的方法有压抑、投射、合理化、认同、反向、升华、补偿等。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反应的直接原因。所以,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外在的导致挫折的客观因素时,我们的做法是建立大学生的合理信念、解释、看法等等。
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建立一套全方位、高效率的挫折教育机制是完全可能的。尤其对中文系教师而言,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最起码也要置之于与知识传授同等的地位,甚至之上。而中外古今文学中的鲜活的实例就是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最好材料,它避免了大道理的空洞说教,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还可以提供借鉴的方法。
我是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就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谈谈怎样进行大学生的挫折教育。
(一)古来圣贤皆寂寞——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一种或许有点未经考验的乐观自信基础上,在心理上世界就仿佛是为他们而存在的。这时,如果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就会使他们遭受挫折时不致惊慌失措,进而产生异常举动。现当代文学中充满忧患意识,就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典范。
《易·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泰——顺利、吉祥和否——挫折、险恶是随时互相转化的。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按照这个理论,“泰”和“否”也是共存的,“‘泰’之所以为‘泰‘,斯‘否’已”,所以贾谊说:“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所以,挫折本来就是社会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是不可避免的。抗日战争初期,知识分子对抗战的胜利抱有盲目的乐观,在创作中就体现为昂扬奋进的英雄主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标志,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逆转,社会心理与时代气氛、情绪也为之一变。初期受速战论鼓动的昂扬激奋的社会心理,已经慢慢沉静下来,人们开始正视战争的残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由于战争而沉渣泛起的各种封建文化的糟粕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作家们随着这种时代心理的变化而转为沉郁苦闷。
从个体角度看,无论成就如何,遭受挫折都是必然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话谈古往今来的名人所受的磨难:“西伯拘”、“仲尼厄”、“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不韦迁蜀”、“韩非囚秦”,而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更是唱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无奈:“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受此词影响,逆境中的黄庭坚写道:“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被贬到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写道:“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挫折并没有打倒这些人,所以,人生的困难不在于挫折的多少轻重,而在于个体对挫折的认识与态度。
(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态度,不同结果。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