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分析:另一只眼看传播效果的论文.docVIP

修辞分析:另一只眼看传播效果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修辞分析:另一只眼看传播效果的论文.doc

  修辞分析:另一只眼看传播效果的论文 关键词: 修辞分析 传播 效果┊阅读:1578次┊ [摘要]:传播效果是个复杂的领域,如果缺乏对社会权力的认识,很难对效果做深入认识。从“修辞”演变的基本方向来说,传播的致效过程几乎就是一个修辞行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一个高明的权力宣示过程问题。由于修辞素质的差异,在人们之间形成了“修辞沟”,因此,修辞沟的弥补成为致效和拆解权力的一种特殊能力。   abstract: munication effect is a plicated field, it ent and evolution of rhetoric concerned, munication effect is resulting from the ability of performing and employing rhetoric, namely, a process of poploying rhetoric amongst people, there are existing pervasive rhetoric-gaps and thus it is a special and indispensable ability for us to fill the gaps and deconstruct the pounication;effect   在利益与资源争夺日益频繁、残酷的社会,在一??公共生活(如 政治 、社会运动等)和个人生活(如求职面试、日常购物等)越来越需要高超的讨价还价本领的时代,交流、沟通的成效更取决于修辞能力的大小、修辞资源的多寡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多寡。.换言之,修辞行为、修辞能力应当成为组织、群体和个人适应生存和 发展 需要的必备素质。   当代新修辞抛弃了把修辞仅仅看作是在话语的表面加上调料的陈旧观念,认为人天然就是修辞动物,修辞不仅蕴藏于人类一切传播活动中,而且它组织和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新修辞学的视角把传统的政治活动投向一切以言语为主的象征交流活动,推动了修辞学向传播学演变。   一、修辞学向传播学演变   (一)修辞学发展一般脉络   在古典意义上,修辞(rhetoric)是指“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亚里士多德,2003:8)即它是运用演讲来规劝或说服听众,让他们接受某一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演讲和雄辩是当时精英政治和城邦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而修辞术是“显学”。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著《修辞学》,研究、论证了话语的各种结构和机制,并指出了它们在各种公共语境中进行劝服过程中的效用。在与古希腊修辞发凡同时期的 中国 先秦时代,也形成了言语修辞的奇观。主要表现为政治游说和讽谏。从古语“文谏死,武战死”中可以看出“谏”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在《左传》、《战国策》等著作的诸多篇章中都能领略到士大夫、文臣婉转曲达、绵里藏针的劝诫修辞风格,这是对专制政体下对绝对权力话语的修正、补充。   但是,在后来的长达几千年的发展中,修辞研究几乎处于停滞不前乃至倒退的状态。一是局限于语言学中对言语的各种修辞格的研究,即,对比喻、双关语之类的修辞方式以及声音的锤炼、词义的选择、句式的调整等言语调配 艺术 进行研究;二是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解释主要限于研究言语者如何进行逻辑论证,很少关心受众和效果问题。   上个世纪初,修辞学复兴,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盛行。20世纪60年代后,修辞学的复兴在西方变得盛况空前,并从80、90年代以来,吸取了后 现代 的立场和方法,加强了对修辞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运作过程的研究。至此,修辞的内涵发生了极大变化。   (二)当代修辞学与传播学的融合   当代新修辞学不再把修辞仅限于演讲范围或修辞格,而是把修辞界定为运用话语和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修辞与调动语言和其他象征手段以达到任何实际或功利目的几乎是同义的”(刘亚猛,2004:1)。新修辞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由象征环境,亦即由修辞环境建构的,同时也构筑后者。这样一来,一切传播和文化过程乃至社会、政治运动都成为修辞运动,不但修辞格、文采,还有修辞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传者)、话语结构以及效果都要在修辞分析中得到说明。   在约翰斯顿看来,只有交流而无修辞的情景并不存在,“完全脱离修辞的情景,只有通过一套用来接受、储存、操纵及传递信息的手段才能更适当地加以说明。修辞对这样一种体系 自然 没有什么影响。人无法与机器辩论,只能控制机器”(肯尼斯#8226;博克,1998:213)。在这种无修辞的情景中,“就不会有劝说的需求。信息将取代辩论”(肯尼斯#8226;博克,1998:212),而“信息从人传递到机器,或从机器传递到别的机器,它的特点是完美的交流,也即完美的非交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