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巴洛克文学的民间意识与狂欢精神的论文.doc
浅论巴洛克文学的民间意识与狂欢精神的论文
内容摘要:巴洛克文学的民间意识和狂欢精神是通过狂欢化语言和狂欢化人物形象来作为表现载体的,具体体现在:文本通过全民性狂欢节庆的描写,意欲建立一个乌托邦大同世界;借助表层粗鄙放诞的欲望叙事,折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宗教关怀;而双重或多重情感态度与价值意义的探索,则展现出巴洛克文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多方观照与体认。
关键词:巴洛克文学
民间意识狂欢精神格里美尔斯豪森《痴儿西木传》
17世纪欧洲的巴洛克文学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新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之前的一个过渡性的非主流文学,它曾被部分西方学者视为“不成熟的”和“缺乏美感的”①文学流派。
(474)
西木在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后,在诸多的灾难、幸运、失宠、偷盗、抢劫、流浪和迷幻旅行中意识到人世间的繁华与纷扰、钻营与落魄通通没有意义。这番诅咒便是对“世界”的弃绝,怀有一种对上帝的大不敬。在宗教教义里,人是没有权力自行弃绝人世的,人的生命不是自己的而是上帝的,这种对世界和上帝激扬的责难无疑传达了作者宗教自由的思想信息,是冲破宗教禁忌的狂欢化精神的直接表露。
3.粗话与脏话
粗话与脏话在《西木》文本中比比皆是:
狗日的!我们整得那些农民真够厉害的,那些流氓!(78)
我们要用上帝的名义成群结队,抢、拿、毙、杀、攻、掳、烧,样样都干!(78)
如果父母的品质能遗传给子女,那么我不得不认为,你的父亲是条干鱼,你的母亲
是条鲽鱼【意指蠢人】。.(127)
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居然要“用上帝的名义成群结队,抢、拿、毙、杀、攻、掳、烧”!公然蔑视上帝,亵渎宗教!这里一方面自然显示了语言的无限自由和自在的特质,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一种颇含深意的反讽,是一种语词的“扩张和侵略”。
二、巴洛克文学的狂欢化形象系列
狂欢化语言体现的内容所指即是形象。在一些巴洛克文本中,这些形象涵盖了巴赫金所总结的几种基本类型:
1.“小丑式国王”形象
民间节日形象中最具有狂欢化精神的是一类“小丑式国王”形象。在狂欢氛围中的加冕与脱冕仪式可以看作是人生、社会的悲喜与苦乐、兴盛与衰颓的操演。在《西木》中,主人公的人生际遇也处在不停的升降沉浮中,一会儿是宠侍,一会儿是跟班;一会儿是风流场中的得意者,一会儿是遭人唾弃的流浪汉;一会儿是丰衣足食的猎兵,一会儿又是忍饥挨饿的游民;一会儿仪表非凡,一会儿丑陋变形;一会儿是命运的宠儿,一会儿是时运的倒霉鬼……总之,是在不断的“加冕”与“脱冕”的仪式中完成人生的悲剧性与喜剧性。
2,“肉体收割”形象
“肉体收割”形象来自民间节日形象体系。巴赫金认为,民间节日大都有着各种狂欢化殴打场面,挨打者往往作为狂欢节上的牺牲者被献祭,而民间节日上的狂欢节祭品,如公牛等,都要给剁碎和解剖,做成灌肠和馅饼。因此,“肉体收割”形象具有民间狂欢渊源。作品中对肉体的摧残、伤害、切割、辱骂、诅咒、殴打甚至杀戮,与生命重生和世界重建密切关联。在寓言的意义上,毁灭与重建,旧世界与新生活的辩证关系由此得以传达。《西木》中不断出现战争中的屠戮行为,也多次写到殴打场面。在第五章“魔鬼带领西木下地狱,在鹅圈里用西班牙美酒款待他”里,提到了对肉体的极端摧残:“他们用一张床单把我裹上,一阵毒打,几乎打烂了我的五脏六腑,连灵魂也几乎出了窍,我终于失去了知觉,晕了过去,像死人那样躺在那儿”(114)。
格里美尔斯豪森并不干预生活,只是将这种人性的本相揭示出来,似乎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清醒的反思或伤感的回味。因此,文本中对灾难性的屠戮的描写是很少带有明显的道德感,抑或是极力隐藏了直接的价值判断。
3.筵席舞会形象
狂欢形象还包括酒宴和舞会中的怪诞形象。对筵席上的吃、喝、吸纳、呕吐等的直观描写,对饮食男女的穷形尽相,尽管并不具有拉伯雷以吃喝隐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解放与自由的意味,但无疑让我们看到原生态的动物般的吃喝样态:
我目睹这些宾客的盛宴,其声像猪,其饮如牛,其状像驴,到最后呕吐起来就像癞皮
狗。他们用圆桶般的杯子往肚子里灌下那霍赫哈埃姆、巴赫拉赫和克林根贝尔格产的
名酒,这些酒也就立即在他们的头脑里施展出自己的威力。……在这样做的时候,有些
人泪如泉涌,冷汗直冒,然而照旧狂饮不止。到最后他们又打鼓,又吹哨,又拉琴,把东
西四处乱扔,闹得沸沸扬扬,无疑是酒在向他们的肠胃发起了攻势。(90)
在这里,人们是放松、自由、任情任性的,没有任何顾忌和避讳,没有贵族阶层的饮食礼仪,更没有温雅节制的社交性礼貌文明语的插入。飨宴降格为动物般单纯的吃喝行为,而这也正是使单纯无知的痴儿西木深表担心、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