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革命坚定性的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孙中山的革命坚定性的论文.doc

  论孙中山的革命坚定性的论文 看清历史潮流,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孙中山,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他的革命坚定性,主要表现为能够高瞻远瞩,确定并勇于实践革命理想,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成功面前淡泊名利。孙中山的革命坚定性是他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关键词:孙中山;革命;坚定性   中图分类号: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26-04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置死生于度外,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百折不挠”[1]。孙中山这种始终不渝坚持革命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即着重探讨孙中山革命坚定性的形成、表现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他的革命精神。   一   孙中山的革命坚定性,首先表现在他能够忧国忧民,高瞻远瞩,确定革命理想。   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是中国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的时代。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他早年便立下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理想,并对此理想信念坚决不动摇。   早在1885年,受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刺激,孙中山萌生了“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2](p229)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后,使他“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3](p52)此后,他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明确提出要“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3](p88)。   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民主义等纲领中。.1895年广州起义流产后,孙中山流亡海外。期间,他通过考察西方社会,“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2](p232)。1905年,孙中山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强调,“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3](p329)三民主义成为了孙中山奋斗一生的革命理想。   孙中山的革命坚定性还体现在他勇于行动,敢于为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而付诸实践。理想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付诸行动,就只会变为空谈或幻想。孙中山跳出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重新阐释了“知”与“行”的关系,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毅然实践其革命主张。辛亥革命后,一些人认为孙中山的革命是空谈理想,产生了畏难怯行的心理。“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2](p158)孙中山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很多人深受传统“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思想的影响,以致思想错误而懈怠。“依然有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大敌横梗于其中,则其以吾之计划为理想空言而见拒也,亦若是而已矣”。[2](p159)“此说者予生平之最大敌也,其威力当万倍于满清。夫满清之威力,不过只能杀吾人之身耳,而不能夺吾人之志也。乃此敌之威力,则不惟能夺吾人之志,且足以迷亿兆人之心也。”[2](p158)   对此,孙中山提出了“行先知后”、“行易知难”的思想,号召人们不要畏葸不前,要勇往直前。他强调,人们应当在行中求知,否则“知永不能得,则行永无其期也。”[2](p198)同样,在革命道路上,人们更应树立“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2](p204、222)的观念。只要坚定这样的认识,革命过程中定能排除困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2](p159)针对中国的现状,他谆谆教诲国人:“知之则必能行之,知之则更易行之……倘使我国之后知后觉者,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迷信,而奋起以仿效,推行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而建设一世界最文明进步之中华民国,诚有如反掌之易也。”[2](p201-202)   正是在这种知行观的影响下,孙中山为了实现振兴中华,在革命的道路上蔑视一切困难和危险,勇于探索并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付诸实践。   “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 生于度外”,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孙中山革命坚定性的重要表现。孙中山曾有一段回顾:“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2](p157)所言即所行。在1894年立志推翻清政府以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后,孙中山不屈不挠的连续领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