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摭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摭谈

国学经典、入德之门—— 《大  学》 随着推荐好文章活动的深入开展,选书倒一时成了个问题,为此我还专门跑了趟新华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架惘顾左右,最后决定借助这个活动的督促作用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选了一篇自认为值得读、应该读,却一直没能静下心来仔细读的文章——《大学》。¤ 【引子】 这种文言的儒家文章,可能给人的感觉是读起来诘屈聱牙,理解起来迂腐晦涩,¤但书中的儒家思想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间虽也屡遭批判,并且在我们提倡平等自由的今天看来也的确存在很多糟粕,但其在传统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未在根本上动摇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儒家文化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铸造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人格心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淀在国人思维方式的深层意识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或隐或显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所谓“十人九儒”。今天姑且让我们抛开理学家的庄严面目与经学家的道德衣冠,尝试走近我们的国学经典,不妨就从位列《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始。¤ 【简介】 《大学》作为流传两千多年的国学圭臬之作,其实并不是一本书,仅仅是《礼记》中的一篇。经北宋程颢、程颐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鼎力尊崇;南宋朱熹又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作《四书章句集注》,最终成为儒家经典,位列《四书》之首。其作者向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曾参。(《三字经》中有一句“大学者,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也有研究认为是秦汉时期的儒生所作)《大学》的“大”字,先秦时念“太”,所以《大学》在宋朝以前称“太学”。 ¤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小戴礼记》中的《大学》原文;另一个是经朱熹编撰整理,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的《大学章句》,此本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本篇即采用的《大学章句》本。“大学”一词,朱熹解释为“大人之学”, 区别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程颐称《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朱熹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读“四书”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文中的“三纲领”、“八条目”既是《大学》的逻辑构架,也是整个儒家学说的义理纲维。¤ 【简介】 所谓三纲是指: 明明德: 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  亲近、体贴并感化民众,使之弃旧图新; 止于至善:把至善至美的极致境界作为目标不断努力。 这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寄托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把握这个三纲读《大学》可以纲举而众目张。¤ 【简介】 所谓八目,是实现上述三个纲领的途径。具体是指: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致知:得到了如何面对世界的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正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提升品行,修养身心; 齐家:管理好自己家庭和家族; 治国:治理好自己的属国; 平天下:使天下和谐太平。 前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后三个“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而“修身”一目贯穿始终。¤ 【简介】 整篇《大学》文辞简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最大亮点是全面地总结并提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以及实现这一思想的实践路径。后经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特别是北宋朱熹、明朝王阳明分别的阐述、发扬,并与“释”、“道”文化不断碰撞博弈,其内涵持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主要观点和经典句摘】 因为时间所限,下面摘取了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提纲挈领反映本文结构与叙述逻辑,同时又耳熟能详的一些章句供大家赏析。¤ 【章句赏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人性固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广泛地亲近、感化民众,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以达到至善至美的极致境界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时间关系,…… 【解读】 “明明德”:这三个字,既是刚才所说的三纲领的基石,也是整篇《大学》的灵魂。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使之明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意思是光明正大。儒家学说一般认为人性本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荀子,《大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性善论观点,并把它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人之所以贵为万物之灵长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性里具有天生的美好品德,但是并不能够永远的显现彰明,“苟不教,性乃迁”,有时又会被人的另一些私心恶念所蒙蔽,因此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固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让人原有的灵明德性得以光大显扬。这一思想后来演变为孟子的心之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三纲领中的第二纲是?“亲民”。其中“亲”这个字按照朱熹的解释应通假为“新”,是革新的意思,“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意思是用自己的德行来影响、感化民众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