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才》报的点滴往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编辑《人才》报的点滴往事

编辑《人才》报的点滴往事 ■ 俞前 1991年7月,我从吴江市轻工业公司调至吴江市人事局担任秘书,1992年担任了综合科科长(相当于后来的办公室主任),1993年3月起担任了吴江市人才学会秘书长。 1992年的时候,当时人事局与人才学会合办了一份内部通讯《吴江人事》。 有一天,蒋蕊娟局长找我谈论下一年度的人事宣传工作,提出了吴江人事局与人才学会联合创办一份报纸的设想,后来局长办公会议决定,由《吴江人事》改成《人才报》,这个设想经局务会讨论后变成行动。 9月14日,我起草了《关于试办〈吴江人才报〉的意见》,发给了人才学会的顾问和理事讨论,也得到了顾问和理事的支持。 创办报纸首先得有个准印证,于时我就开始做这个事。起初想办成公开发行的报纸,我到了苏州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他们说公开发行要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于是我又到了南京,找到了在省新闻出版局工作??一个吴江老乡,但几经周旋还是未能办成,原因是县一级部门不能办公开发行的报刊,如果是办《吴江报》就可以批了(当时《吴江报》还未复刊)。只得再找苏州文化局新闻出版处,最后同意内部发行,免费赠阅,并且名称不能出现“报”,《人才报》,成了《人才》,1993年1月创刊。 创刊时,蒋蕊娟局长是主编,徐安如副局长是副主编,我与汤海山是责任编辑。我们两人分头组稿,记得创刊号上的那篇新民丝织厂柳维特的《热土?丝绸?我》就是我去盛泽约的,也就在那时认识了在新民厂工作的朱晓红。创刊号上,我自己写了一篇宣传“科技之花”梅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梅堰人才与科技现象》的文章。 我与海山以前都没有办报经验,从约稿、组稿、编稿、写稿,到划版、校对,一道道顺序,从游泳中学习游泳。 在吴县机关印刷厂里,一天的校对时间是很紧张的,中午一般仅仅吃个盒饭。为了少出差错,不出差错,从样稿到软片,一字字,一句句,一遍又一遍地校阅着。后来,办公室的其他人员也参与了校对。 为了使报纸贴近经济,反映吴江乡镇情况,从1993年第四期开始,开设了《乡镇专版》栏目,除菀坪外,其他乡镇都是我编的稿。 每个月我到了乡镇,请乡镇组织办帮助组稿,每个专版有一篇综合介绍,从历史到现实,概括了每个乡镇的发展风貌。从1993年第四期到1995年第三期,跨了三个年度,当时每个镇的通栏大标题也是费了点心思的。 这个栏目得到了各个乡镇的支持。当时23个乡镇:松陵、同里、平望、震泽、芦墟、黎里、盛泽、七都、八都、横扇、北厍、金家坝、青云、桃源、铜罗、菀坪、南麻、坛丘、庙港、梅堰、屯村、八坼、莘塔,一个也没有少。可以说把当时吴江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地作了宣传,现在看来也有史料价值。 1997年,我得知苏州大学张澄华教授在收集苏州院士的资料,就从他那里复印来了吴江籍院士黄文熙、杨嘉墀、程开甲、冯新德、沈善炯、刘建康的照片和简况,在《人才》报上发表,首次在吴江全面推出了院士人才。 也在1997年的时候,柳光辽先生为介绍了毛安澜先生,并说他写有《我的父亲毛啸岑》的文章在政协文史委,毛啸岑是黎里人,曾跟随柳亚子、侯绍裘、邓演达、王绍鏊从事革命工作,他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经毛安澜先生及政协文史委同意,我们将《我的父亲毛啸岑》在《人才》报上连载,该文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后来我就以这为基础写就了人物传记《毛啸岑》。 《人才》报办了十年,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在外地工作的吴江人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不少吴江籍在外工作的人士是通过人才报与吴江取得联系的,我也收到了不少外地来信,有投稿的,也有要报纸的。 黑龙江气象杂志的主编王长根经常为《人才》报写稿,退休后回到吴江还关心着《人才》报;在苏州住院的柳义南老先生,投来了不少诗歌稿件;还有不少人为报纸题了辞,书画艺术家尹瘦石那年到吴江参加南社纪念活动,我就通过殷安如先生联系上了他,送上了《人才》报,他十分赞许,欣然为《人才》报题了辞:“《人才》第二希望工程之桥。” 钢琴家唐可女士来吴江演出,仲泽雄先生请我去听音乐会,会后,她也为《人才》报题写了:“请转问候家乡父老乡亲好,并祝吴江繁荣昌盛。” 也有不少游子,关心着《人才》报,上海师范大学的钱今昔教授就是其中一位。1998年4月底,我们收到了他给《人才》报的来信,“要到家乡吴江走走,这是个人的夙愿。” 《人才》报介绍过他的业绩,发表过撰写的文章,他一直谦称自己是《人才》报的普通读者和投稿者,只说希望我们陪陪他就可以了。5月12日他来到了吴江,我与当时的《人才》报编辑吴爱民、杨筱东接待了他。“我终于回家乡了!”一坐下他就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离开吴江,一晃有六十年了。我和夫人结婚50年,可她还没来过吴江……”。他说这些年《人才》报连接着他的乡情,确实是相互有了感情,“《人才》报我每期都要细读,我爱看,很不错,副刊上的诗文很上档次。” 他从作家的角度评说了《人才》报并深有感触地说:“吴江人办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