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食物的化学污染选编.ppt

  1.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食物的化学污染选编

第五章 食物的化学污染;第一节 概述;③在食品加工贮存中产生的物质: 如白酒加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醇类、醛类等,马铃薯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龙葵素等。 ④滥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特别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危害,如果滥用会对食品造成污染。 ;⑤掺杂、掺假和伪造: 如 “有毒大米”、将工业用油作为食用油、用黄土伪造成黄豆、假酱油、假醋;用廉价的鱼涂上黄色染料变成“小黄鱼”;“注水猪、牛肉”等等。;放射性污染: 食品可吸附或吸收放射性核素,其来源主要是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排放。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核素,如137Cs(铯)、90Sr(锶),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二、食品化学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3.致突变作用 4.致畸作用 5.致癌作用 ;一、概述 农药是消灭对人类和植物的病虫害的有效药物,在农牧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很大的作用。 1、使用农药的利与弊: 利:减少农作物的损失、提高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食物供应等。有资料表明,估计每年因使用农药而挽回的损失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5%~30%。; 弊: 1、对人体危害:通过食物和水的摄入、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如急、慢性中毒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 2、对环境危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环境质量恶化,物种减少,生态平衡破坏。 3、污染食品,使一些 食品残留少量农药。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1. 施用农药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 2. 农作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 3. 通过食物链污染食品 4. 其他来源的污染:;三、农药的分类: ①按用途分:杀(昆)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螨剂、杀鼠剂、落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②按化学组成分: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有机氯、有机砷、有机汞等。; (1)有机氯农药:是含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衍生物。 ①特点: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短期内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中,易在脂肪中蓄积,长期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农药。;氯丹;DDT;②有机氯农药对人体的危害;(2)有机磷: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 ①特点:大多数为油状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自然界中容易分解,残留期不长,在生物体不易蓄积。在加工处理过程(碾磨、洗涤、去皮、烹调)中可减少。; ②分类: 高毒有机磷 如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甲拌磷(3911)等; 中等毒有机磷 如乐果、杀螟松、倍硫磷等; 低毒有机磷 如敌百虫、马拉硫磷、双硫磷等。;;③残留毒性:为神经毒,主要是抑制体内胆碱脂酶活性。 急性毒性(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 慢性毒性(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视觉损伤), 致畸,迟发性神经毒性。 ;(3)拟除虫菊酯类:是模拟天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而合成的农药。 ①特点:高效、低毒、低残留、用量少,在环境中的降解以光解为主,缺点是高抗性,即昆虫对此类农药容易产生抗药性。 ; ②残留毒性:属中等毒性或低毒性,对胆碱酯酶无抑制作用。 急性中毒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中毒症状主要是流涎、共济失调、痉挛等,其毒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神经细胞膜钠离子通道功能,使神经传导受阻。对皮肤有刺激和致敏作用。 ;(4)氨基甲酸酯类: ①特点:药效快,选择性较高,不伤害病虫害的天敌,对温血动物及鱼类的毒性较低。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不易在生物体内蓄积。 ;②分类:在农业上使用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N-烷基的化合物 用作杀虫剂; 另一类为N-芳香基的化合物, 用作除草剂。 属于杀虫剂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西维因、杀灭威、速灭威、叶蝉散等;作为除草剂的有:敌草隆、灭草隆、敌稗等。 ;;③残留毒性:低毒,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没有迟发性神经毒性);在弱酸性条件下(胃内或食物中)可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亚硝胺,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四、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措施: 1. 加强对农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 《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登记毒理学实验方法》(GB15670-1995),《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994)。; 2. 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