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弹性报告选编.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粘弹性报告选编

所属学科:石油与天然气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申 请 书 ( 重 点 项 目 ) 项目名称: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对数字化孔隙介质中油的作用机理研究 项目负责人: 夏惠芬 实验室名称: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项目联系人: 夏惠芬 联系电话: 0459-6503460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路199号 邮政编码: 163318 项目起止日期: 2014.01.01-2016-12.10 申报学校(盖章): 东北石油大学 填表日期: 2013.6.28 黑龙江省教育厅制 项目承诺书 申请人承诺: 1、项目申请书中填报的各项内容真实准确,并经项目组所有成员一致确认,并愿意承担由于填报不实带来的后果。 2、如果项目获得批准立项,本申请书将自动成为项目合同,本人及项目组所有成员将遵守《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申请人(签章): 年 月 日 一、简表 项 目 情 况项目名称粘弹性聚合物溶液对数字化孔隙介质中油的作用机理研究类 别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起止时间2014.01.01-2016.12.10申请金额12.0 万元重点实验室名称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提高油气采收率项 目 负 责 人姓 名夏惠芬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2年7月职 称教授最后学历博士学 位博士所学专业油气田开发从事专业提高采收率年参加月数8项 目 组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生硕士生参加单位数822241主要 成员 (不 含 申 请 者)姓 名性别年龄从事专业技术 职务单位学位本人签字马文国男34提高采收率副教授东北石油大学硕士张承丽女35油气田开发讲师东北石油大学硕士傅程女32提高采收率讲师东北石油大学博士彭晓娟女32提高采收率工程师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硕士乔宏宇男22提高采收率学生东北石油大学本科刘潇潇女26提高采收率学生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王慎铭男25提高采收率学生东北石油大学本科徐淼女24提高采收率学生东北石油大学本科 二、立项依据 1、项目的目的意义 传统的研究驱油机理的方法是进行大量的物理模拟实验,直接给出不同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根据其数值的大小来评价分析驱油剂的驱油效果,但是不能给出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聚合物溶液驱油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三次采油技术中一种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直接影响着聚合物溶液驱油效率。然而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又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取决于聚合物溶液自身的性质,还取决于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因此进一步研究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和注入参数以及聚合物溶液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机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构建反映实际油藏微观孔隙网络的数字化岩心,将油藏宏观问题微观化、数字化,研究不同驱油体系在不同数字化岩心中的渗流机理及驱油机理,解决常规驱油实验中重复工作量大,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微观驱油机理的问题。其结果对提高驱油效率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有利于指导非均质油层化学驱驱油方案的设计,可以为相关的化学驱技术提出直接的建议、措施或科学依据。为大庆油田长期高产、降低成本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建设百年油田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在微观网络模型发展的早期,最先提出毛管束模型的概念,它假设孔喉结构由多束毛管束组成,其中人们常采用线性等半径毛管束模型,将毛管微观尺寸与宏观的渗透率、孔隙度等特性联系起来,建立经验模型。这个模型有着计算简单的特点,同时缺点也很明显:它没有考虑孔隙大小的分布,同时渗流方向单一。实际岩心孔隙喉道结构复杂,流体在其中渗流方向亦为多维流动,因此使用简单的等径毛管束模型不能反映真实岩心孔隙之间的连通性,同时也不能模拟流体在孔喉结构中的流动规律。 1956年Fatt第一次提出了电路模拟网络型的二维网络模型,模型中引入不同半径的毛细管,这些毛细管以随机的形式分布在模型中。在此后的研究中应用电路模拟网络模型对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说明这类模型可以很好的反映岩石宏观真实性质。在此后的网络模型发展中又出现了逾渗模型的概念,这种模型在研究流体渗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70年代人们将逾渗理论与网络模型相结合,以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