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石刻文献中“义”字形体辨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古石刻文献中“义”字形体辨析

中古石刻文献中“义”字形体辨析[基金项目]本文所用石刻文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语料库建设(11JJD740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南北朝石刻文献引得及文字研究(11YJC740032)”等项目组研发的相关资源库。 [作者简介]郭瑞,男,河南安阳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古汉字及数字化处理。 郭 瑞 [摘要] 汉字楷化过程中,形体混同现象的大量存在,不仅为中古文献的整理识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且在梳理各种字迹关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困惑。中古石刻文献中的“义”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字例。这个字形和现代通用的“義”字的简化形体“义”相同,但是在中古石刻文献中,“义”字却并不记录“義”这个词,而是“乂”和“叉”的变异形体。 [关键词] 中古石刻文献;“义”字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石刻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完整呈现了汉字由隶向楷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字形体进一步改造和变异,产生了一些形体相同而记词功能完全不同的情况,实际上是中古汉字楷化过程中,由于形体变异导致的汉字形体混同现象。这种混同现象的大量存在,不仅为中古文献的整理识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且在梳理各种字迹关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困惑。中古石刻文献中的“义”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字例。这个字形和现代通用的“義”字的简化形体“义”相同,但是在中古石刻文献中,“义”字却并不记录“義”这个词,而是“乂”和“叉”的变异形体。 (1)“义”和“叉” ①“”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王公妻崔氏墓志》:“义那身世,晞露婵娟。” ②“”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敬能等造陀罗尼经幢》:“阎罗王界,阿脩罗身,夜义,罗刹,鬼神,……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 ③“”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元存勗造陀罗尼经幢》:“阎罗王界,阿脩罗身,夜义,罗刹,鬼神,……一切蠢动含灵。” 按:例①“义那”即“叉那”,与后文“晞露”对应,表示时间非常短暂。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误释为“義那”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第23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叉那”通常作“刹那”,梵语音译,《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王立墓志》:“千金意气,刹那无接。”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张君妻王智墓志》:“故知刹那不息,乾城易盡。”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姚重曒墓志》:“虽娑竭成佛,天女转男,伦之刹那,曷可论速。”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大证禅师碑》:“唯师能知于四威仪之中,无一刹那有怠。”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善悟塔铭》:“由刹那顷,洞十方空。”作“叉那”仅见此一例。 例②③“夜义”即“夜叉”。梵语音译,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陀罗尼经》为唐代中后期常见佛经刻石内容,除此两篇外,其余所见13篇《陀罗尼经幢》皆写作“夜叉”。 (2)“义” 和“乂” ④“”唐长寿三年(公元694年)《张玄封墓志》:“父义,唐夏州都督左监门将军夏邑县公。” ⑤“”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澄空塔铭》:“师幼无华饰,性与道俱,未式义以持心,元身净而进戒。” ⑥“”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郭超岸墓志》:“其先太原之茂族,为汉魏英义,晋宋衣冠。” 按:例④为人名用字,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第8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释作“義”不妥,若取“義”字为名,则在历代文献中未见有简化作“义”的用例。“义”当为“乂”字。其一,“乂”字有“才德出众”之意,《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颖达疏:“乂训为治,故云治能。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况今俊乂至多,耆硕咸在,苟以登用,皆踰于臣。”故“乂”成为古人取名常用字,墓志中所见人名不下20处。如: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鉅鹿魏君墓志》:“君曾祖乂,治书侍御史。” 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曹乂墓志》:“府君讳乂,字元意。”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梁守谦墓志》:“仲曰承乂,任朝议郎内府局丞。”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王公素墓志》:“次曰惟乂,大中十三年亡。”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韩勒潭墓志》:“随州刺史,赐绯鱼袋韩乂譔。”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王进威墓志》:“次男光乂,授孟州長史。”等。其二,“艾”、“刈”两字的构件“乂”有时写作“义”,如: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元愔墓志》:“火起巫山,芝同灭;水陷历阳,愚智俱殒。”“芝”即“芝艾”,喻贵贱、贤愚。志文典出晋张载《招隐诗》:“不见巫山火,芝艾岂相离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