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集体性;(二)集体性的表现形式:
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体现在它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在流传过程中再由其他人加工创作,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3、民间文学在形式上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三)、集体性特征的成因;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如流传于河北景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傻小子的故事》。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再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
;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人不干的他都干过,世人不吃的他都吃过。说起他住的那个房子,是三十六个大天井,七十二个小天井,屋里是风扫地,月点灯,干净得连颗老鼠屎都没有。四十岁上还没有讨个媳妇。这日子摊到谁的头上,那哭都来不及。可偏偏杜老幺一生专爱说个笑话,拆个白,道个字,对个四言八句,那张口就来,无遮无拦,嘴巴从不打封条……
; 这是一段没有作任何加工的口头讲述实录。这段开场白,朴素简约,却又活脱如画。甜中带苦,笑里含泪。杜老幺的形貌、家境、简历、性格,他的辛苦、他的穷困,他的达观,他的诙谐……似乎历历在目,如此亲切,如此自然。说的是杜老幺,亦可能有讲述者自己的经历,甚至有旁边听众的影子。
;口头语言的这种表现力,使民间作品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引住听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工成为可能。口头文学是伴随着人类的智慧之光一起步入人类生活领域的。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有口头语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
;
(二)、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社会历史因素,一是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
(1)社会历史的因素。从社会历史因素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而产生的,在没有文字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惟一的形式,如狩猎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一般人并没有掌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继续创作、传播着口头文学。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工,一般人没有掌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继续创作,口头文学创作仍是民众从事文学活动的惟一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用口头方式来创作发展自己的文学。;(2)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从口头语言本身因素看,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口头语言本身在表达上有它的优越性,便于传,便于记,便于即景生情,便于即兴创作。 总之,民众口头语言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口头语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它会源源不断地给民间文学输入常新的内容,使它永不枯竭。
;看新民歌的口头性:炒股炒成了股东,
卖房卖成了房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胃间质瘤ppt护理查房.pptx VIP
- 胃间质瘤护理查房.pptx VIP
- 拓尔微产品规格书TMI3493.pdf VIP
-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英语上册(新起点)电子课本课件【全册】.pptx VIP
-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pdf
-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1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 【真题】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docx VIP
- CCEA GC 11-2019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服务清单.docx VIP
- 《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全套PPT课件.pptx
- 烧结球团-11球团工艺过程检测与产品质量检验.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