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栖霞寺历史文化述略.pptx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栖霞寺历史文化述略

六朝胜迹 千佛名蓝; 栖 霞 寺 简 介; 名 山 名 寺; 栖霞山,层峦叠嶂,苍松翠屏,林茂涧深,枫红石奇,被乾隆帝赞为“第一金陵明秀山”。名山福地建古寺,佛光普照传四方。“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说栖霞山是南京城演变、发展的见证者并不为过,它对南京的影响,超过任何一座文化名山;; 建寺之初,栖霞寺即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朴中的著名寺院。 继法度之后,住在栖霞山的是法度的弟子僧朗,僧朗大师原居辽东,因当时辽东属于高丽,僧朗大师又被称为“高丽朗”。他是从北方来的,对罗什所传的三论思想很精通,所以就在栖霞寺弘扬三论学说。因此僧朗被后人尊称为三论宗祖。 ; 三论宗的根本论典是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因注重宣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当时的梁武帝听说他很擅长三论,就派人跟他学习。僧朗死后,弟子僧诠、僧诠弟子慧布继住栖霞,弘扬“三论”,栖霞寺因而被视作“三论宗”祖庭。; 据《栖霞寺碑》载,刘宋明帝间,处壬明僧绍隐居栖霞山,夜梦山岩间有如来放光,于是发愿造窟,未果。明僧绍死后,其子仲璋继承遗志,请僧设计,在西峰石壁开凿龛窟。; 484年,与沙门法度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均高十公尺。 ; 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拾财货,各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号称千佛岩。; 三佛衣褶作风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尤其罕见。 ; 千佛岩上最大的佛龛就是无量殿。这是仲璋与智度禅师于永明七年(487)在寺后石壁开凿的最早,也是最大的佛龛,叫三圣殿,也叫无量殿,因为龛中供奉的主佛为无量寿佛, 无量寿殿现为国保文物。; 殿前这两接引佛,原在舍利塔前,系解放前迁来,也是六朝遗物。 ;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无量殿后山崖间,是千佛岩,有“江南云岗”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  石窟群自无量殿东去,山岩上及岩北侧,岭上岭下,依岩石高低,就石壁凿窟造像,上下共五级,佛龛满布,远望如蜂房鸽舍。 ;南朝造像共计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 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 ;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梁武帝期间(511年),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千 佛 崖;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千佛崖 ;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千佛崖 ;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千佛崖 ; 在明徵君舍宅第为“栖霞精舍”后,隋朝时,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纪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也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和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 ;舍 利 塔;舍 利 塔; 民国十九年,因塔刹缺失、塔之下部埋没已久, 1930年香港何东爵士与夫人张莲觉居士独捐资万金,委托交通总长叶恭绰重修舍利塔。中国营造学社社员,中央大学建筑系卢树森、刘敦帧教授主持,对栖霞寺舍利塔进行重修,设计制作石质塔刹,并修补基座损毁部分。在挖掘阶基的过程中,发现一段勾栏残,田此得以照式补制塔周之勾栏,恢复旧观。; 民国二十三年,梁思成携林徽因南下考察栖霞寺舍利塔时,对重修工作称赞有加——“全部重修工作,除塔刹形制或有可疑外,至为谨慎精审,开我国修葺古建未有之佳例。”此后,除增设避雷针和铁栅栏外,栖霞寺舍利塔基本保持了民国时期重修之后的模样,这是相当值得庆幸的。 ; 到唐高祖时,又对栖霞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改名为功德寺,它与当时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为“四大丛林”,由此可见它在当时的规模和影响都是很大的了。; 唐高宗御制明徵君碑,因此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毁佛时期,废毁隐君栖霞寺。唐宣宗时,重建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 南唐时,它又改名为“普云寺”、“崇报寺”、“虎穴寺”,宋景德四年(公元100年)改名为“栖霞寺”。; ; 该碑记述明僧绍生平,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碑阴刻有“栖霞”两字,相传系李治御书。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 碑质有豆粒状白色斑纹,为2.8亿年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碑下龟趺头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亿年前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炭岩雕刻而成。; 南宋时期,金兵攻陷建康(今南京),寺院全部被毁,法运衰败近三百年之久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