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第二章)认知偏差选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行为金融(第二章)认知偏差选编

PAGE  PAGE 28 第二章 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性的弱点 第二节 认知中生理能力的限制 第三节 认知中心理偏差的影响 由于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 )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开创性的工作,分享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且具有理性预期,对未来的认知是没有任何偏差的。 然而,影响认知的因素很多:本能、生理、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等可能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有偏差的。 第一节 人性的弱点 市场总是被高估或低估,因为人们总是贪婪或恐惧。 ——葛洛斯(William Hunt Gross) 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戴维·休谟(David Hume)《人性论》 一、什么是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人既定的——先天固有的以及后天习得的较为成型的本能和性质。 二、关于人性的历史观点 1、我国古人观点: ——性相近,习相远(孔子)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 ——性本恶(荀子)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同时,将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jié之所同也。” ;“伪”则是人的社会属性 。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 2、西方的观点 ★陆栖两脚动物——亚历士多德 ★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培根 ★人的本性在于理性——迪卡尔 ★人的本性在于理性、爱、意志力。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费尔巴哈 三、关于人性的现代观点 (一)人类的自然属性 1、人类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肉体部分及其本能。 ——先天固有的内驱力 ——人固有的心理倾向性 ——固定的行为模式 人的本能是从动物本能进化而来,具有刻板、定向等特征 2、人的本能(自私、趋利避害、合群、防卫) (1)自私的本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私可能带来的不理性情绪反应(任性、懒惰、嫉妒、贪婪、虚荣): ★任性 ——改变自己的思维和理念是痛苦的; ——是对人类理性的否定,任性+妄为; ——危害他人及社会。 ★懒惰 ——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否定; ——使人丧失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最基本独立思考的能力; ★嫉妒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羡慕、羞愧、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一般人很少嫉妒成功人士,却容易嫉妒自己周围的人。 ★贪婪:通常是短期内暴富心理与过度自信相结合的一种产物。 ★虚荣:时刻只想着自己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2)趋利避害的本能 (3)合群的本能 人类天性具有不合群的合群性——康德 (4)防卫的本能 表现形式:生理调节、恐惧、逃避、偏爱熟悉而畏怯陌生等。 恐惧和贪婪是使人在资本市场上丧失客观认知的两大主要原因。 市场经常由两种力量所主宰:贪婪和恐惧。 (二)人类的文化属性 1、超生物性: 有意识,能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主动改造自然。 2、开放性(利他性或有限自利): ★人类具有自私性的同时,也具有反自私性的开放性特质。 ★人类的利他性至少有三种类型:血缘型、互惠型和自由价值型。 3、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思考:经济学和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经济人”或者“理性人”假定问题? 经济学和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经济人”或者“理性人”假定是出于人的自然属性或本能考虑来简化人的行为动机,没有考虑人的社会属性或“仁、义、礼、智、信”等社会教化对人行为动机的影响。 第二节 认知中生理能力的限制 一、只有部分信息受到注意 (一)人类的注意具有六个特征(Moray,1969): ●选择性:只能有选择地接收一部分信息; ●集中性:人通常会排除一些无关的刺激; ●搜寻:有意识地从一些对象中进行寻找; ●激活:人的注意能应付一切可能的刺激; ●定势:对特定刺激予以接受并做出反应; ●警觉:注意力保持较久; (二)有关注意的理论(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中枢能量理论) 1、过滤器模型 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中枢系统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2、衰减模型 衰减模型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