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林语堂.pptVIP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一;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1934年《我的话·杂说》;台湾《语堂文集》中的描述: “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一份我行我素的矜式,是现实主义的理想家,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 ——语堂自画像;林语堂去世后,台湾和美国文坛对他好评不断,充分肯定其伟大的贡献。 《中国时报》这样评价林语堂:“林氏可能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其《吾国与吾民》及《生活的艺术》以各种文字的版本风行于世,若干浅识的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的灿烂文化。” 《纽约时报》赞赏林语堂:“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林语堂出生的地域文化环境;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 ;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 1920年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读书写字。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 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在美国出版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 1936年,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请之下举家于迁往美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海外生涯。期间,其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后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病逝于香港。;亦中亦西的生活; 在林语堂看来,人应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处世,即笑看人生,具有幽默的情怀。 对于世界人生美好的方面,林语堂总是赋予诗性和灵气,从中体味甘之如饴的美质。 在他的笔下,我们总会看到更多的美好 和希望之光。;林氏语录;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翻译是一种艺术;;翻译三标准;忠实标准;“直译”“意译”名称之不妥;忠实的四个含义;一. 忠实非字字对译 ;二. 忠实须求传神;字神(feeling-tone);三. 绝对忠实之不可能;四.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通顺标准;通顺标准;美的问题;美的问题;艺术文不可译问题; 是什么样的审美观念与这种以通俗为美的新文化形式息息相通呢?如果我们把目光投注到中西美学的渊远长河中,便会发现许多让林语堂钟情的名字,其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鼻祖克罗齐和中国“性灵”文学的倡导者袁中郎。他们是解读林语堂译本的一个关键。 通俗翻译的震惊效果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精神 ——林语堂翻译研究 杨柳《中国翻译》2004(4);林语堂克罗齐;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理论 ;翻译的不可能性 ;翻译的相对可能性 ;翻译即创作;袁中郎“性灵”说; 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 ① 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 他在《与江进之尺牍》中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