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科学论文汇
社会科学论文
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内容摘要】自从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共生”概念,共生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普遍关注。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组成,所以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中。20世纪中叶以来,“共生理论”很快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借用。本文在回顾生物学中共生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了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如哲学、工业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中的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运用共生现象的“普遍性”和“互惠性”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社会协同进化、和谐发展。
【关 键 词】共生;共生理论;社会科学;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杨玲丽,法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生态社会学研究。
“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1879)提出,作为生物学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现在生物学中研究种间关系都要用到共生概念。1970年,美国生物学家马格里斯提出“细胞共生学”,“共生学说”由此更加盛极一时。目前,生物学中研究种间关系都要用到共生概念。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因此,作为一种视野独特、方法简明地描述生物种间关系的方法论,20世纪中叶以来,“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很快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借用。
一、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
对于共生的概念,生物学界存在很大争议,引起了学者的激烈讨论。德贝里(Anton de Bary,1879)最早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这就对共生下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为学者的争论埋下了种子。按照德贝里的定义,很多现象都可以被理解成共生,如寄生、腐生、共存等。1884年,德贝里又进一步论述了共生、寄生、腐生的关系,提出了生物间的多样共存方式,并分析了共生和非共生的区别、寄生与共生的区别等,从而使人们对共生的理解更加清晰。可见,德贝里最后对共生的定义是一种狭义共生,不包括寄生、腐生关系。斯格特认同德贝里的定义,明确地提出共生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平衡的状态,而不是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Scott,1969)。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学术界曾把共生的概念限于两个有机体互利的范围,因此将寄生与共生严格区别。但是,也有学者把共生概念广义化,格瑞德就把共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把种间关系,如捕食(predation)、携播(phoresis)、互利共生(mutualism)、共栖(com-mensalism)、寄生(parasitism)统统归于共生之内(Gerald,1977);原生动物学家戴维斯也把共生定义为几对合作者之间的稳定、持久、亲密的组合关系(Dale.S.Weis,1982)。较多的寄生虫学家倾向共生包括寄生、共栖。虽然不同学者对共生的定义不同,但是,在欧洲学术界,多数学者将共生的概念定义为限于两个或多个有机体在一起相互有利的范围,因此认为寄生与共生有着严格的区别。苏联大蠕虫学家斯克刊亚平(K. N. CKjJHGNH)就抨击了西方的寄生虫学家把寄生和共生的概念混为一谈,在修改寄生的定义时,特别强调“给宿主带来危害”这一点;而认为共生则不会给对方带来危害。随着共生学说的研究与发展,国际生物学界对“共生理论”越来越重视,国际共生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ymbiosis Society,ISS)于1997年4月在美国Woods Hole, Massachusetts成立,并已经在不同国家召开国际共生学术会议六次,促进了各国共生研究人员在各个共生子领域的交流,加强与其他领域(如生态学和一般生物科学)的联系与沟通。鉴于共生的广泛影响,Claire Ainsworth等(2005)将共生列为生命界最重大的十项顶级创造之一 。
从生物学的共生视角来看,现代生态学把整个地球看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圈内,各类生物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起来,形成共生系统。生物间的能量转换存在于食物链与食物网之中,它们在生态系统的关系表现为生产者、消耗者和分解者。能量总是来自太阳,自然无所谓循环,而物质则不是这样,物质是通过生态循环保持着生物圈的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这是广义的共生,即自然界就是一个共生体,其中的动物、植物、人类之间需要相互和谐,才能共生共荣。而狭义的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的组合状况和利害程度的关系,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洪黎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石拱涵施工方案汇.doc
- 石家庄规划简介汇.doc
- 石料与混凝土砌块作业指导书汇.doc
- 石斛组培瓶苗移栽技术汇.doc
- 石景山区初三第一次统一练习暨毕业考试数学试卷汇.doc
- 石景山区文物古迹汇.doc
- 石材专业英语汇.doc
- 石家庄地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汇.doc
- 石材中英文对照汇.doc
- 石材介绍(花岗岩最新篇)汇.doc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哈通信: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24 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pdf
- 品创控股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2024.pdf
-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二零二四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西能源: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