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

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 关于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孔子 孔子一生坎坷,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 曾因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月。 他不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 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却给予“曾点气象”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精神生活的超然自得是他所求的。这种审美意义上的,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 一、孔子文论的文化意蕴 孔子是以改造社会与人心为己任的伟大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文论围绕政治教化展开的。 (一)孔子及其《论语》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乐、论诗、论文的一些见解,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本是《鲁颂》,原指鲁僖公的好马。朱熹《四书集注》认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情性之正而已。……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唯此一言足以尽盖其意,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无邪,即归于正,合乎礼制。这是欲望诗学形态的最早雏形,是孔子评诗的基本标准。 西方柏拉图的诗学理论,柏拉图贬抑情欲,最终走向理性,而孔子走向的是仁与德。 (三)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诗歌功能论的复杂性) 思考:诗歌的作用是什么?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5、“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第一、二条,西周,诗和乐的结合,是周人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属于贵族身份性标志。春秋时,《诗》演变成外交辞令。 孔子认为修身的目的是培养有责任心的人:君主要仁民爱物、博施济众;君子要匡正君主,教化百姓;百姓要安分守己,敬畏师长。 孔子的实用功利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第3、 4条体现了诗歌的政治价值 “不学诗,无以言”,充分体现了春秋时代普遍存在的“赋诗言志”的现象。各国君主、士大夫赋诗,孔子对“专对”工具功能的肯定。 第5条“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政治功能 兴:感发情志 观:观风俗之盛衰 群:和睦相处 怨:怨刺上政,让上层统治者知晓底层的不满 孔子对诗歌功能的认可:修身、言辞、交往、政治 孔子论文学的社会功能时,主要考察文学对于社会的有用性,即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这必然要淡化文艺自身的某些特质,消解文艺的审美主义属性。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尽美又尽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更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 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 孔子论述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五)美及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仁,里仁为美,即有德者为美。 有德者则幸福指数最高,所以孔子赞美颜回的德行,批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论述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就是所谓的“比德”说 总之,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 他的美学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尚实致用的精神及其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载道观念,对我国传统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节 孟子的文论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等。 孟子和孔子都认为士人是社会的精英 孟子的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与民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子认为君子应彬彬有礼,谦恭平和;孟子认为是特立独行的豪杰之士;孔子强调外在的诗书礼乐学习与教育,孟子关心内在修心养性的自我修习和自我提升过程。 孟子的性善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