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讲-道法自然-老子、庄子的文艺思想.pptVIP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讲-道法自然-老子、庄子的文艺思想.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讲-道法自然-老子、庄子的文艺思想

第三讲 道法自然: 《老子》、《庄子》 的文艺思想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一、说不可说之道; 1、不仁 不仁就是无所偏爱,无所谓恨,是一种中庸、公允、不偏不倚的态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草扎成的狗,祭祀的贡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2、无味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悦耳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可以留住过往客人的脚步,这体现了儒家的礼乐之乐与刍豢之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陈鼓应解释“为腹”就是追求内心的、精神的生活)不为目(“为目”就是追求外在的物质的炫耀、追求声色犬马的享受),故去彼取此。; 3、无用 老子把人分为三种,即上士、中士和下士。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一是执行、实践;二持怀疑态度;三是嘲笑。为什么要嘲笑,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讲“道”就是白痴行为,浪费时间而无任何经济利益,也不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些许的物质享受。但老子强调“不笑不足以为道”,其义有二:正是因为“道”被人嘲笑,它才是真正的“道”,换句话说,只有没用的东西才是“道”。此其一;真正的“道”,真正的哲学,并不是人人都能领悟的。此其二。; 4.无言 “无言”亦有两层含义,一是道不可言说。“道”是一种无言的存在,而非一种语言的存在;二是老子认为“不言之教、无为之治”是最好的政治。;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庄子》书影; 第二、庄子说“道” 1.“以卮言为曼衍” 苏轼有一段话,可以为庄子此言做注脚: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卮言”是庄子的语言风格,也是庄子说“道”的主要方式。; 2.“以重言为真” “真”不是历史主义的真,而是道理、哲理的真。重言者,借重历史名人、圣贤之口来阐述道理也,所借之人是真人,而其所言却是庄子自己的言。; 3.“以寓言为广” 寓言者,借外言之也,借外在的东西来言说自己的道理。庄子认为“亲父不为其子媒”,所以用道理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须用道理之外的东西来讲道理,这就是寓言。;二、大音希声:老子的审美之道; 为了说明宇宙虚空而万物源于“无”的道理,老子打过这样的比方: 三十辐共一毂(车轮中间穿车轴的空筒),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把土和成泥)埴(把陶泥在模型上旋转)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子、器皿和房屋都是“有”,是实在,且车轮的滚动、器皿的盛物、居室的居住功能可给人类带来便利。此之谓“有之以为利”;然而这种种便利都是以“无”来用的,是虚空带来的。此之谓“无之以为用”。可见,天地的虚空带来了生命的生生不息;气的虚空,带来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与永恒。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才要求人们“致虚极,守静笃”,即致力于并守持住虚静,达到“极”和“笃”的最高境界。这也就为中国的虚静文论开了先河。如陆机言“伫中区以玄览”、刘勰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等。; 2.庄子的虚静论 《庄子·天道》篇曰: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庄子认为虚静之心是天地之镜、万物之镜,是衡量万物的标准。可见在庄子哲学中,虚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老子认为凭借虚静可以达到道,而庄子认为虚静本身就是道。; 第二、自然与柔弱 1.贵柔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贵柔”的哲学、“守雌”的哲学。如: “反(返)者道之动,柔者道之用。”(第十四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2.“上善若水” 老子贵柔守雌观点极端的表述就是“上善若水”,见《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种柔弱思想给中国文论关于创作风格的论述提供了思想资源,产生了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