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中古下.pptVIP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音乐史中古下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中国音乐史 古代篇(远古~1840年);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 教学目的:了解中古乐器的发展,特别是琵琶的发展。 重难点:这一时期出现的《广陵散》、《梅花三弄》以及鼓吹乐。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用丝线,现用钢丝尼龙制成。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 ;1琵琶的发展 在琵琶传入我国的过程中,从“龟兹”传来的“胡乐”为最盛,并用龟兹琵琶定律,这就是音乐史中常提到的苏祗婆(梵语SUJIVA)所传的“龟兹琵琶七调”。这时的琵琶名手也多是西域之人,他们均以所居国名为姓,如曹妙达,唐时的康昆仑等。 唐代,“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已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乐器。据载,最晚至唐乾宁四年(897年),琵琶除了有四个柱以外,已经开始使用“品”了。“品”的使用使得琵琶音域大为扩充,再加上盛唐以来已经使用手指弹奏---即“搊弹”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不仅如此,这时的琵琶也改横弹为抱弹,并把右手用木拨弹奏改为用五个手指弹奏的方法。但这时各种琵琶的使用尚无规律,如“创手弹之法”的贞观初年琵琶名家---太常乐工裴神符即是五弦名手。可见,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同样流行于盛唐时期。 ;日本正仓院藏。左为木画紫檀琵琶,长100cm 最大腹宽41.7cm;右为螺钿紫檀五弦唐琵琶,长108cm最大腹宽30cm。 均系唐代传入日本,为圣武天皇(701~756年)心爱之物。圣武天皇去世后,于756年献给东大寺大佛。;关于唐代琵琶曲,主要是来自当时流行的歌舞大曲,如《六幺》、《霓裳羽衣曲》、《凉州》、《胡渭州》等。 唐代比较著名的各族琵琶演奏家有段善本、贺怀智、曹刚、裴神符、康昆仑(康国人)、雷海青、李管儿、赵壁等。他们的演奏各有其不同风格。据说曹刚以右手运拨的气势若风雷取胜;裴神符则以左手细腻委婉的拢然而闻名,段善本以“移调”演奏见长(所谓“移调”就是从一个宫调移到另一个宫调上演奏)。毫无疑问,这些对于我国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琵琶在中国落户后又很快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缅甸等国,直到现在,日本正仓院还藏有我国唐时传去的五弦琵琶,朝鲜半岛至今还有五弦琵琶。 ;唐韩熙载夜宴图(部分);白居易《琵琶行》节选; 月儿高 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所作年代及作者不详,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现存最早谱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一曲。最早的刊印谱本是华秋萍的《琵琶谱》,后李芳园在编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时,根据此曲的风格及特点与白居易诗《霓裳羽衣舞》中所描述的情节相似,故更名为《霓裳羽衣曲》。 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舞蹈性强,颇具大唐风韵。 ;月儿高是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过程,共分12段:1、海岛冰轮 2、江楼望月 3、海峤踌躇 4、银蟾吐彩 5、风露满天 6、素娥旖旎 7、皓魄当空 8、琼楼一片 9、银河横渡 10、玉宇千层 11、蟾光炯炯 12、玉兔西沉。;音乐欣赏:《月儿高》,西安音乐学院民乐团合奏。;2合奏音乐---鼓吹乐的兴起 在汉以来我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吹乐”。这是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大约在秦末汉初之际,鼓吹乐就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流行,当时的鼓吹乐是用鼓、角、笳一起演奏。当鼓吹乐传入中原地区以后,便与中原各地汉族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鼓吹乐。汉哀帝时(前6~1年)乐府中有“邯郸鼓员”、 “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就是各个不同地区的鼓乐工。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汉代鼓吹乐的歌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汉族民歌,后来被各地的鼓吹乐所吸收。 ;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的场合不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同时亦用于天子专用的“卤簿”(即仪仗)。《西京杂记》载:“汉大驾祠甘泉、汾阳,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所谓“列殿廷”,“供卤簿”,如同后世“鼓乐”中的“坐乐、行乐”。 横吹:因用横吹(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横吹乐队一般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或加筚篥和排箫。乐曲有李延年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