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黄丸的发展看肾衰竭的治疗的论文.docVIP

从地黄丸的发展看肾衰竭的治疗的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地黄丸的发展看肾衰竭的治疗的论文.doc

  从地黄丸的发展看肾衰竭的治疗的论文 【摘要】 西医学以局部形而上为 治疗 原则,中医学以整体形而下为治疗特点。我们从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黑地黄丸到黑地丸治疗肾虚疾病的化裁演变来探讨中西医结合下中医治病的新思路。 【关键词】 地黄丸;肾衰竭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从中医的经典中寻找治病的精髓,结合西医学的诊疗手段,将中西医学术思想有机的融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探索道路。 1 辨证辨病治疗的起源 从肾气丸、六味地黄丸、黑地黄丸到黑地丸,可以说代表了中医学治疗肾虚或肾衰竭的 发展 经历,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1]全面 总结 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 中国 医学发展到 理论 总结阶段,主要成就在整体观、阴阳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共收载的成方13首[2]中:(1)汤液醪醴外洗“开鬼门,洁净府”;(2)生铁落饮治痰火上扰之癫狂;(3)兰草汤治中焦湿浊停滞之口腻发甜;(4)陵翘饮用于治疗胁痈;(5)半夏秫米汤治胃肠痰浊所致之失眠;(6)左角发酒治疗气机逆乱;(7)血瘀气阻之尸厥证,产后昏厥亦效、寒痹熨法温经散寒,通调营卫,使痹证向愈;(8)鸡矢醴治疗膨胀;(9)泽泻饮治疗痰饮病;(10)乌贼骨丸治血枯证;(11)豕膏;(12)马膏“疏砭之,涂以豕膏”;(13)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cOm这些方剂奠定了辨病辨证治疗的基础。 2 肾气丸专为肝肾精亏阳气不足而设 2.1 肾气丸的出处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方剂是辨证治疗的具体 应用 ,《伤寒杂病论》,共收方205首,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安全有效的方剂。它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肾气丸即出自于《金匮要略》[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消渴淋病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依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2.2 肾气丸的组方方义 干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肉桂一两,熟附片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之二十五丸,日再服。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肉桂(桂枝)辛甘而温,温阳通气,引火归源,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内经》),故又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以收蒸精化气,阴生阳长之效。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健脾,丹皮活血凉血,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可能助湿碍邪。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诸症可除。 2.3 肾气丸的功效主治 此方补肝肾之精,主治肝肾精亏、阳气不足。证见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成人形体已充,生殖活跃,阳气外泄故易至阳气虚衰。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以补肝益肾,精化气复。按此描述之症状应是一切肾阳虚泛有的症状,而肾阳虚的根由可以是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以药测证《金匮要略》所载此方应是肝肾精亏,精不化气所致之肾阳虚。 现代 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属肾阳不足者。现行《方剂学》第五版[4]描述此方“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觉发冷,少腹不适,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此说法多有不妥。 3 六味地黄丸补肝益肾,益精填髓 3.1 六味地黄丸专为小儿五迟五软而设 北宋杰出儿科鼻祖钱乙在五脏辨病时认识到,小儿稚阴稚阳,形体未充又无成人阳气外泄之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以补益肾阴,故用“地黄丸”治疗小儿五迟五软之证。其弟子阎孝忠将之记载,后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5],“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从此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迄明,医学家薛己,对肾阴尤为注重,凡肾阴虚者,尽用地黄丸方。1529年,薛己在其所著的《正体类要》中正式提出了“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为君药,滋阴补肾、益精填髓;臣以山茱萸温肾补肝、涩精剑汗,山药健脾滋肾固精,二药与熟地相结合,三阴并补,以求补肾之本;佐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