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第三章 危害公共安新全罪
第三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构成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的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 1.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犯罪对象“不特定”:①是相对其他罪危害的“特定”而言。②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往往具有不特定性或虽然对象特定但是实际被害为多数人的特点,即造成的危害,不是限定于特定的个人或财产。③犯罪往往在行为前无法确定其侵害的对象的范围,也无法预料和控制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所造成的实际危害后果,常常超出了行为人的预料和控制。④犯罪行为一经实施,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愿意,都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造成众多人员的伤亡或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失,或者形成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⑤但并不是说,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就都没有特定的侵害对象,而是指其行为的实施具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不特定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和故意杀人罪.doc ; 受害对象的不特定性、损害的广泛性、行为后果的难以预料和控制性,是该类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是该类犯罪与其他犯罪的一个显著区别。; (二)这类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这类犯罪的主体,既有一般主体,又有特殊主体。
(四)这类犯罪在主观方面大部分出自故意,也有少数犯罪出自过失。;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
根据各具体犯罪侵犯的直接客体和各罪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犯罪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犯罪: 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破坏公共设备、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3.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4.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管制刀具及危险物品管理的犯罪。 5.重大责任事故的犯罪。 ; 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第2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的规定,本章罪包括46种具体罪名,重点要求掌握其中的8个罪名(罪名前带★标志的)。;第二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一、★放火罪(第114条);放火罪的的构成要件: 1. 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
2.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行为。
行为方式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方式,也可能是不作为方式。
3. 本罪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己满14周岁。
4.本罪在主观方面都出于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放火罪的认定
1.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独立燃烧说”。由于放火罪的社会危害性很大,刑法将其作为危险犯加以规定。也就是说,只要实施了放火的行为并将目的物点燃,使公共安全处于危险状态,即使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也应视为放火既遂。但如果放火行为尚未实行完毕,以至点火未得逞的,则应视为放火罪未遂。
其他观点:丧失效用说、重要部分燃烧说、毁弃说、行为犯说。 ; 2.放火罪与失火罪的界限。
区别的的关键是看行为人主观上对火灾后果的心理态度。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火灾,而希望或放任火灾发生,就应定放火罪。反之,行为人应当预见却没有预见到会有火灾发生,或已预见到会发生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引起火灾,就应当定失火罪。如果由于失火而引起火灾的危险能够及时扑灭,但故意不扑灭而任其燃烧的,失火行为就转化为放火行为。 ;3.放火罪与以放火方法实施其他犯罪的界限。
关键要看放火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到公共安全。如为其他目的的实现而实施的放火行为足以危及到公共安全,行为人对此也明知,应认定为放火罪;反之,如果放火行为不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则应按相应的犯罪处理。
;4.对于行为人在实施杀人、强奸等犯罪后用放火的方法焚毁罪迹的,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如果行为人消灭罪迹的放火行为不足及危及公共安全的,按所犯的罪从重处罚,不另以放火罪实行数罪并罚;如果行为人消灭罪迹的放火行为是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则应另以放火罪与前行为构成的犯罪实行数罪并罚。
(三)放火罪的刑事责任; 二、决水罪(第115条第1款)
决水罪,是指故意破坏水利设施,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护理综合技能(第2版)PPT课件 基本护理技术-注射技术.pptx
- 高中数学:习题2:幂函数.doc
- 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完整常用版).doc VIP
- 2023年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真题及答案.doc VIP
- 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全八册】知识点总结 .pdf VIP
- LY_T 3314-2022 皂荚培育技术规程.docx
-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 .doc VIP
- 2025H1全球短剧营销白皮书.pdf VIP
- 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雇主责任保险条款2011版.pdf VIP
- 神经重症患者感染诊治_美国临床神经医学手册(2017-2018)与中国专家共识(2017)的对比与解读.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