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关系探论.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关系探论.PDF

● 明清近代诗文研究 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关系探论 张 煜 (上海外国语大学 文学研究院,上海 200083) 摘 要:本文追溯了近代同光体诗派与有清一代桐城诗派的渊源与联系。以姚鼐为中心,梳理了桐城诗 派的起源与理论核心,向前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钱澄之与乾隆时期的姚范,而姚鼐论诗最大的特点是熔铸唐 宋,以文论诗。这种兼采唐宋的论诗特色,在他弟子方东树、梅曾亮身上亦多有体现。曾国藩是桐城派与宋 诗派联系的一个重要关节,而曾门弟子中,吴汝纶思想开明,与同光体诗人多有交往。范当世一辈以及桐城 派殿军姚永概等人的创作,则可证在晚清民国文化转型的易代之际,同光派与桐城诗派所要面对的相同文化 运命,他们实属同一阵营。 关键词:同光体;桐城诗派;姚鼐;曾国藩;姚永概 作者简介:张煜(1971— ),男,江苏无锡人,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 佛教与中国文学、近代诗歌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教委科研创新项目(2013)“同光体诗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5)02-0128-08 收稿日期:2014-12-16 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云:“桐城亦有诗派, 澄之(1612— 1693),晚号田间老人,安徽桐城人, 其端自姚南箐范发之。”[1]145 关于桐城诗派,更有 明末爱国志士。其论诗从七子入手,推崇杜甫, 论者将其渊源追溯至明末清初遗民钱澄之和方 性情、学问并重。《田间文集》卷十四《文灯岩诗 文。[2]而其流衍,则直至晚清民国,与同光体发 集序》云:“诗之为道,本诸性情,非学问之事也。 生交集。桐城派论诗虽然与同光体有所不同,但 然非博学深思,穷理达变者,不可以语诗。”[3]256 在文化立场上,比起诗界革命、南社这些诗派, 他认为:“夫诗之为教,非徒以流连光景、愉悦志 无疑要更为接近。道、咸宋诗派全盛时,与桐城 气已也,类皆贤人君子不得志于时之所为:或忧 诗派亦多有交集。本文即欲探讨同光体与桐城派 在国家,或事属天伦,中有不便于深言者,因托 在世变之纪有哪些可以互相声援的共通文化观 之歌咏以见志,庶几闻之者因以感发兴起而不敢 念,他们的交游以及在诗歌理论、创作方面的异 为非,于是乎始贵有诗。”[3]259 而杜甫诗歌指陈慷 同与得失。

文档评论(0)

thl1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