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VIP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

PAGE  PAGE 18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摘要使用1996―2014年我国民族8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模型及产业发展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区域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综合资源相对承载力约为32 784.7万人,状态均小于0,呈富裕状态,平均富裕人口约13 817.53万人,平均富裕率高达72.82%。其中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对区域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46.18%,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44.38%,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9.43%;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高达32.68%。产业发展初期,第一产业经济拉动效果最为显著。从产业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来看,第一产业发展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第二产业发展呈二次曲线正相关上升部分关系;第三产业发展呈“U型”曲线的关系。基于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应当遵循如下发展路径:第一产业应当在保证粮食等必要初级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以特色资源为引导,进一步扩大产业特色资源的规模效益;第二产业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任务,走集约发展路线,以产业资源承载能力及生态承载力为红线,保持产业适度规模;第三产业发展应当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为主要任务,充分释放产业资源的资本化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产业库兹涅茨曲线;产业发展路径;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3-0123-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3.015   如何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关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多认为,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一种潜在的财富,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可以有效的将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资本积累,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1-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受其影响,国内学者也调整了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判断[4-6]。随着我国东部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转移概念的提出,一些研究认为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应当以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发展为手段,着力发展第二产业,以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7-9]。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对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需求逐年增大,学者提出由于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应当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10-12]。在关注产业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一些学者也逐渐展开生态环境与工业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其一是对投入产出模型、生产函数以及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和研究[13-14];其二是从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等角度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15-16];其三是建立在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的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17-18]。所用数据既有时间序列数据也有面板数据。但现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弱点。第一,研究往往针对某一类型产业展开,从时间维度论述产业整体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为欠缺。第二,现有研究更加关注产业发展对生态造成的污染压力,但尚未考虑到各类产业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导致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文尝试使用1996―2014年我国民族8省区的主要产业经济面板数据及2003―2014年民族8省区的三次产业资源面板数据,试图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去研究我国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   1研究方法   1.1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模型   本文借鉴“资源相对承载力”方法体系[19-20],提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概念。“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是选择比研究区域更大的区域为参照,根据参照区的人均产业资源的拥有量和研究区域产业资源存量,测算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其能够有效评价产业发展与资源基础的动态关系,指导区域产业发展选择,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其中,Cs为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Cre1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Cre2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Cre3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W1,W2,W3可根据被研究区域特点,设定权重系数。各产业类型的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   其中,Crei为第i产业的资源相对承载力,Qp0为参照区人口总量,Qi0为参照区第i产业资源总量,Qi为研究区第i产业资源总量。   李俊杰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