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写作――从王学海的诗歌说开去.doc
PAGE
PAGE 4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写作――从王学海的诗歌说开去
“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边陲,我有锄头沟通大地。”浙江诗人王学海为我们自叙了这一独立而寂寞的写作姿态。埋首边缘,躬耕底层,不求闻达,远离功利,透过语言的“锄头”在天地、自然与人心之间,包扎伤口,熨帖创痕,播洒光辉,提升人性。这是一种“生存者的清醒”,也是一种“草根的叙述”:
“乐意乘坐黄昏的舢板/让一生的白日全部离岸/一张无法选择的脸/已经看够了廉价的叫卖/只有黑夜的浓度/才是我深沉的内涵”
在这首题为《黑夜的浓度》的诗中,诗人非常逼真地传达了作为一个清醒者“生活的叹息”,一种内在的痛楚。选择“一张无法选择的脸”,尽管有着别无选择的宿命式规定,也尽管有着“一生的白日全部离岸”的未来幸福成本的透支,但诗人依旧无怨无悔,不仅自觉,而且“乐意”,即使光明不再,地狱永坠,也是诗人九死不改的道义承担与生命承兑。在诗歌与文学的价值承载与意义担当已被日益消解的当下语境中,选择这一选择,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的是伦理品质、道德勇气与正义意志。王学海的这种姿态是一种真挚的生命常态。
虽然诗人不再年轻,但其诗思却充满了年轻的激越、尖锐:
“悲哀的化石,哽住了生命的咽喉/风吹过/它告诉我,他们的心/比风更冷”
这是《矿难》一诗的结尾,刀削斧剔式的白描,为我们蚀刻出一幅现实的版画。诗句所指是多元的,既有对无良资方的血性控责,也有对无奈矿工的情理声援,更有对制度缺失而带来的社会痛苦的破坏性挞伐与建设性呼喊。在《点亮》一诗中,他为一对贫弱夫妇撑起一盏阳台上的路灯,“天空的薄纸,写得下我的爱吗?/抬起头,夜空的阳台有盏灯,正为楼下捡垃圾的夫妇,点亮”。这是爱心的高蹈,也是慈心的高照,更是善心的普渡。
王学海的这种创作是一种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一种直面人生、忧患民瘼、关心国是、声援底层、施爱人间的“热情切口”。不错,关注民工,关注弱势群体与底层民众,他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将诗歌认定为一种存在方式,其诗思所求的终极目标是自我的趋善、个我的求真、本我的纯化。
“我的心情,是一座/峭壁孤崖/海风,热情的呼吸/生出绿阶,只要你踮着了/一颗心就会在火焰中溶化……”
诗人独立在社会沧海之中,以饱经沧桑的“复眼”凝视着芸芸众生,却又不是像传统精英那样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而是来自草根,超越草根,又复归草根,谦卑且朴素敞开自我,开放感官,拥抱凡俗。通向救赎的“绿阶”,接通着天空、大地与自然,接通所有向善的人心。这一“绿阶”的基石之一就是大爱。不管沧桑,无论亘古,“芦苇的心没有随水杨化,它听得见贝壳的肉在大海里呻吟。”即使“天空成了一只鱼盆”,作为一条“会飞的鱼”,也要让“惊雷炸响”,也要让“鱼鳞的银光照亮整个天空”。这是一种牺牲式的献祭,因为“树根深深插入泥土”,所以才不空洞,不虚夸,“沃野淌起稠粥的春水。”这一“绿阶”的基石之二乃是大忧。忧患他人,担当天下,是文人们自古而来常见姿态。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忧患不再是凌驾于对象之上,以一种经济强势或道德优势居高临下地分发善心,施舍爱意,而是将自身置于审拷的火刑柱之上,以宗教式的关爱来感化众生,提升自我。沉浮在酒绿灯红之中,他对自身所拥有的温暖总是充满了这样的自责:“过度的温暖/是一杯沸水/烫麻的舌尖辨不出/世俗的苦和甜”。这是一种“虚火上升”时代中的自我警醒,一种对“岁月破产”的敬畏与持戒。即使普天都是欢庆,都是灿烂,“太阳睁开了眼睛,我的眼珠依旧黑暗”,因为真正的欢快存在于“九月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带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天”始终不曾到来,也永远不会到来,它在人类生生不息的抵达的途中。而处于这一途中的诗人,应当与每一棵小草、每一缕微风、每一粒细沙一起,在春天睁开冬眠的双眼,“流出一冬的积雪”,哪怕在相遇的最后一刻,痴心成碑,相思成铭,“一身锈迹斑斑”。
在阅读王学海的诗歌中,我也更注意到了诗人的心灵跳跃在诗里行间的那种现场感。这个现场感,既是诗人即时感性的平面冲动,更是历史场域与公众场域被大众的鼠标不断点击灵魂的敏感点后销铄裂化出来的诗意,也是被这冶炼过程中泛起的那种具有朝圣性的维权呐喊。对于底层写作的平面描述,一般的诗人均可作为,就像一个学了数年素描的人都能画出一张像样的画一样,但那只是画匠而非画家。真正好诗的指标亦是如此,它是底层的,又是多面的;它是化散的,又???典型的;它是单一事物的,但更是众多现象凝集的一份涵盖甚广的民情总汇。它给我们的提示,就是作为一个创作者,他首先要将自己变成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的,王学海来自底层,也正在不断开掘底层。他的创作给于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在于诗的立足点就是扎根大地,关注诗歌写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比语言更重要的是创作思想,就是不断地被大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