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战争、传媒与受众.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时代的战争、传媒与受众.doc

PAGE  PAGE 10 信息时代的战争、传媒与受众   2003年3月20日打响的伊拉克战争,不仅对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而且对新闻传播领域来说,也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案例。   令人关注的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情势下,面对这种突发性、特大型的国际事件,中国传媒的报道和受众的反应,有何表现?有何变化?   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上海市民为研究对象,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02级本科生担任访员,于3月下旬开展了一次电话抽样调查。调查样本共计300人,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为93.3%。兹将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一、受众对伊拉克战争的知晓状况      1.知晓的比率   如表1所示,在调查之际,几乎全体市民(约99%)已知道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很明显,这源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心;从表2可见,近85%的市民表示:关心这场战争,仅约8%不关心,另有约7%对此不置可否。   试比较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际的同类调查的结果,①可以发现,无论知晓、还是关心的人数比例,两者都不相上下,只是人们对“伊战”的关心程度比“9?11”略高一些。 表1:上海市民知晓“伊战”的人数比例(%)  知道     不知道 98.9(98.6) 1.1(1.4) *()内为上海市民知晓“9?11”事件的人数比例      表2:上海市民关心“伊战”的程度比例(%)  很关心    比较关心   关心小计   说不准   不太关心  不关心 42.9(33.6) 41.8(51.7) 84.7(85.3) 7.1(5.6) 7.8(9.1) 0.4(0) *()内为上海市民关心“9?11”事件的程度比例   2.知晓的时点      对这一众人关注的头号新闻,传媒闻风而动、倾力而为。正是由于传媒的及时报道,近一半人(45.9%)几乎在战争爆发的同时(10:35~10:45分之间)就获悉了消息,另有约四分之一(25.9%)在1小时25分以内(10:45~12:00)知晓,这两部分人合计超过70%(71.8%)。   如果再加上当天后来(12:00~24:00)知晓的约五分之一(21.8%),则共有超过九成(93.6%)的市民于当天就知道了战争爆发的信息。应该说,这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常态吧。 表3:上海市民获悉“伊战”爆发的时间点及其比例(%)         3月20日(当天)      3月21日 3月22日及以后     1小时25分以内    1小时25分以外 10:35~10:45 10:45~12:00 12:00~24:00   45.9     25.9     21.8    4.5     1.9      表4:上海市民获悉“9?11”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及其比例(%)     9月11日(当天)   9月12日早晨8点以前 9月12日早晨8点以后 9月13日及以后 1小时15分以内 1小时15分以外 晚上10点以前  晚上10点以后   26.6      33.6      25.9        13.3       0.7   这一状况与“9?11”相比,有显著不同。如表4所示,当时在1小时15分以内(晚上10点以前)知晓事件的市民只有约四分之一(26.6%),与上述“伊战”的同比数据(71.8%)之间,形成很大的反差。这里的一大差异就在于,一旦非常事件发生,传媒是否能以相应的超常规姿态加以报道?由此可见,从“9?11”到“伊战”,我国传媒在探索、尊重、顺应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3.知晓的渠道   首先,我们考察了人们获取消息的“第一渠道”,不无意外地发现: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仍然占据着主导位置。换句话说,与我们事先的推测不尽相同:一、“网络”未见惊人表现;二、“人际传播”的作用依然有限。若比较一下“伊战”报道和“9?11”报道,就更清楚了。   如表5所示,在这前后相隔约一年半的两次重大事件的过程中,上海市民的传播(=信息接收)行为模式极为相似,即:   A.以传统媒介、特别是“电视”为主,无论排序,还是三大媒介各自和合计的比例,几乎不变;   B.“网络”略有增长,但并不显著(其原因将在后面展开分析);   C.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人际传播”的比例很低。固然,此处不乏“网络”、“短消息”的影响,但主要问题是,这种比例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当发生特大事件时“人际传播”的作用与传媒相当)明显不符。②    表5:上海市民第一次获知“伊战”和“9?11”消息渠道之比较(%)        电视 广播 报纸 传统媒介小计 网络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