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化语境下的狂欢诗学.doc
PAGE
PAGE 6
全球化语境下的狂欢诗学
【摘要】“狂欢”作为巴赫金文化诗学的核心概念,在今天已经散化到日常生活之中,已赋予它新的内涵。在狂欢仪式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人们暂时从现实关系中解脱出来,相互间距离消失,秩序消失,等级消失,从而产生一种乌托邦式的人际关系:亲昵化。在当代中国文论存在“失语症”的情况下探讨狂欢诗学,意义非常深刻。
【关键词】狂欢 失语症 亲昵化 虚拟性 游戏性
“狂欢”是俄国现代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文化诗学的核心概念。巴赫金通过考察古希腊、罗马,欧洲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风俗,提出了狂欢化诗学理论。巴赫金通过对民间狂欢节文化的研究,揭示出狂欢和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指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与生活是息息相通的,它来源于生活。狂欢在今天已经散化到日常生活之中,已赋予它新的内涵。如化装舞会、集市活动、婚礼、葬礼、洗礼仪式、丰收庆典等等。在这些狂欢仪式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人们暂时从现实关系中解脱出来,相互间距离消失,秩序消失,等级消失,从而产生一种乌托邦式的人际关系:亲昵化,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等级屏障产生的严肃、疏远、僵化、甚至敌对的人际关系,却在狂欢广场上产生了相互随便而亲昵的接触,人们又回到“动物”时的没有等级,完全平等的亲昵关系之中。这时候人和人的交往不是君和臣,官和民的交往,而是完全平等对话的亲昵关系。亲昵化的本质是人和人的平等。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命性转型,中国文化也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动,面对商业大潮的迅猛推进和全球化浪潮的汹涌澎湃,在当代中国文论存在“失语症”的情况下探讨狂欢诗学,意义非常深刻。全球化语境下的狂欢诗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狂欢的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
原苏联文论家巴赫金将狂欢化追溯到酒神文化,发掘了狂欢化诗学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挑战了传统文学体系。在巴赫金那里狂欢性就意味着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不是由某个特权阶级来组织的,这是民间性的活动,是完全独立于教会与国家(但为他们所容忍)的真正的全民广场节日的象征和体现。在狂欢节中所有的人都是参加者,“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当中,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以外,谁也没有另一种生活。人们无从躲避它,因为狂欢节没有生活界限。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的再生和革新。”[1]狂欢节就其意义来说是具有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
二、狂欢的虚拟性与肉体的回归
尼采指出了艺术和现实的审美―虚构性质,在电脑普及的当今社会,网络空间把这种性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由网络空间夸大的性质在不断地现实化。尼采用日神来隐喻人赋予世界和人生美丽外观的精神本能。他认为日神精神的状态是“梦”。它把人带入美丽的幻想世界,使人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依据梦景来体味人生,从而不去追究世界和人生的本来面目。它使人沉浸于梦幻般的审美状态而忘却人生本质。就网络来说,大众文化逻辑使人们在电子艺术的虚拟时空中寻求感性冲动,在审美客体中投射自己的欲望,以对虚拟物象无所不能的操纵来满足自己的白日梦。在这里,人们将最初的感官刺激转化为概念,一环接一环地转化和产生能指,便出现了现实的串联。网络中出现的唯美纯情的校园爱情小说一时间众语喧嚣,风靡全球。网络歌曲、网络爱情也随之普及而越来越程式化和合法化。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横向交叉的网状世界,盘根错节,不断转化,可变性替代了稳定性。网络的这些特点随着网络艺术价值的外化侵入现实的肌体―有人把人们生存基础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建构的特征描述为生活在“流沙”、“蜘蛛网”、“随水漂流的船”之上。
众所周知,当下正是一个审美时代。电子媒体迅速发展,广告、城建、包装等等体现了无所不在的审美。可是,过度连贯性的审美只能导致我们感知的疲惫和麻木,产生审美疲劳。同理,过度的网络经验的蔓延也导致人们选择逃避,寻求网络以外经验的再确认。首先是相比网络艺术的完美,现实的缺陷成了一种魅力。在网上发展得再完美的恋情终究要落入凡世;网络小说以非纸质出版物的发行来标榜自己;相对于电子宠物的方便快捷,真实动物带来的诸多麻烦也成了一种人性化。其次是人们主动直接从电脑终端走开。忙碌的微软公司员工即使再热心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也会每天从斯坦福出发驱车半小时去硅谷和大海之间的小丘看看加利福尼亚真实的日落。总之,网络经验咄咄逼人导致的正是人们试图捍卫日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