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乐传说中“凤”、“夔”意象的巫文化解读.doc
PAGE
PAGE 6
古乐传说中“凤”、“夔”意象的巫文化解读
中国古代乐器、乐律的制作大多都有神奇的来历。如乐律被认为是伶伦模仿凤凰的鸣叫而作: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锺之宫,适合。(《吕氏春秋》)
鼓据说是黄帝用夔皮制成,并因此具有了像夔一样“威天下”的如雷之声: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
笙是女娲所造,其制作模仿了凤:
笙长四寸,十二簧,象凤之身,正月之音也。物生,故谓之笙。(《风俗通义》)
古者造笙以匏为母,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宫管在中,道达阴阳之冲气??象物之植而生,故有长短焉。太蔟之音也,盖其制法凤凰以象其鸣。大者十九簧,而以巢名之,以其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也。(《乐书》)
箫是舜模仿凤所制:
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风俗通义》)
盖箫以比竹为之,其状凤翼,其音凤声。(《乐书》)
凤、夔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灵兽,而模仿凤、夔制作乐器、乐律的人又都是像黄帝、女娲、伏羲这样的史前祖先,这使乐律、乐器的产生极具神异色彩。出现在出土乐器文物上的凤、夔仿佛也印证着这样的传说。如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鼍鼓,鼓内散落鳄鱼皮骨板,鼓上还施有彩绘,虽然大多已漫漶不清,但仍可见云纹装饰。考古专家认为它就是古书中所说的“灵鼍之鼓”,即以鳄鱼皮制成的鼓。夔是想象虚构的灵兽,真正现实中的制鼓,极有可能是用组构神话想象的原型动物代之。何新考证认为鳄鱼即夔的原型:“这种苍色如龙或如水牛。出人海水,呼啸风雨,吼声如雷的‘雷兽’,其实就是蛟鳄。”以此看来,传说中的夔鼓在远古先民的生活中的确存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瑟,多饰以变形龙纹和风纹。另有一件五弦琴,其面板、侧板、底板上均绘有十二只一组的凤鸟。专家推断,这样的图案似与我们前面提到的黄帝命伶伦听凤凰鸣叫,制定十二律的神话故事有关。
凤、夔这样的神禽、灵兽成为乐的模仿对象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远古先民的神话思维里却别有深意。古乐传说中凤、夔意象的反复出现并非偶然的巧合或无端的想象,而是以象征的方式表达着远古先民的乐观念,体现出巫文化的深刻影响。凤、夔象征什么呢?我们注意到,乐器上的凤纹、夔纹大多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有云雷纹作为衬托。回旋的云雷纹像流动的浮云,无形无象的风仿佛在其中得到了视觉化的形象表现,而凤、夔在这样的风云之中也显得更加生动,古人没有为我们留下为何如此构图的注解,不过在传说与文献记载中,凤、夔的确与风颇有渊源。
不少学者对“凤”与“风”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如闻一多在《古典新义》中讲道:“卜辞。风’字皆作‘风’,《说文》‘凤’之古文作‘鹏’。《淮南本经篇》载尧时害民之物,有名‘大风,者,高注‘大风,风伯也,能坏人屋舍,一日鸷鸟’。案大风即大凤,亦即庄子《逍遥游》篇之谓大鹏。古盖以有大风时,即有大鸟出现,因谓风为鸟所致,而以鸟为风神,及造字时,遂即合‘鸟’与‘凡’以为风字。大鸟为风神,故高诱以大风为风伯,又为鸷鸟。”郭沫若先生亦有大致相同的论断,认为“古人盖以凤为风神。”从他们的解说来看,也就不难理解《说文》中“风鸟出东方君子之国,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之说了。传说中的风神还有多种,如“飞廉”也是一种神禽,“能致风气”,“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禽经》中亦有所谓“风禽”,“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拾遗记》中说:“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这里的鸠显然也是能预测风气的风神。这些风神形名各有不同,体现出人们想象的丰富性,但它们都是鸟,被作为风神的原因大概也与闻一多的分析类似。凤作为群鸟之首,在字形与意义上更直接地突出了与风的联系。
作为神兽形象的夔亦是与风随行,同凤鸟飞舞而致大风相类。如《山海经?大荒东经》:“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夔皮制鼓,“橛以雷兽之骨”,对于这个雷兽或者说雷神的描述亦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淮南子?地形训》也说:“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雷神生活在水泽之中,而且鼓其腹以发声,与夔依水而居、化身为鼓、被“橛以雷兽之骨”这些神话内容互相渗透。在外形上,雷兽“龙身人首”与夔“如牛”不同。《说文》云:“夔,神?v也,如龙,一足。”“?v”为鬼,而《山海经》中的夔则是神兽,但二者同名为“夔”,又同为“一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