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型猪瘟的发生特点及病因分析的论文.docVIP

温和型猪瘟的发生特点及病因分析的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和型猪瘟的发生特点及病因分析的论文.doc

  温和型猪瘟的发生特点及病因分析的论文   摘要 介绍了温和型猪瘟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病例调查情况,分析其发病原因,以为防治该病提供 参考 。   关键词 温和型猪瘟;发生;病因      近十几年来,歙县发生一种以高温稽留为主要特征的猪病,各种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 治疗 效果不佳,病程长者可达1个月以上,部分病猪皮肤无肉眼可见变化,部分病猪可见充血、瘀血症状。因对疾病的性质不明难以确诊,俗称为“无名高热”,对出现充血、瘀血的病猪又称“败血症”。多种已知和未知的微生物都可以引起这种病状。因此,初步证明该病系由猪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温和型猪瘟。   1流行情况   该病一年四季均呈散发或地方流行,主要发生在5—10月。2005年5月霞坑镇进丰村防疫员未按操作规程进行防疫注射,导致全村16头猪发病,死亡4头。苏村马南村也类似情况,每年均有零星散发现象。该病流行以架子猪(15~50 kg)的发病率最高,哺育仔猪、母猪、肥猪较少发病。另一个特点是养殖大户饲养的猪未见发病。发病地区的猪,一般经过春季猪瘟预防注射。在该病流行时,未免疫的猪发病时,多表现典型的猪瘟症状和病理变化;而免疫的猪多表现为温和型猪瘟的症状和病理变化[1]。   2临床症状   该病常突发,高温稽留在40~42 ℃,体温升高后病猪食欲减退,随后拒食、嗜眠、鼻盘干燥、结膜潮红或贫血、大便多呈干球状、带白色粘液,个别带血。少数病例拉糊状稀粪,口干喜水,甚至吞食瘀泥;病症较长的有咳嗽气喘等症状。.严重者鼻孔流出含有泡沫的液体、肺部有口罗音。病程短者几天,长者可达1个月以上。病猪常因衰竭死亡,不死者亦可逐渐康复。   3病理变化   发病后对12头病猪进行剖检,病程在7~20 d,病变主要表现在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特别是肺门淋巴尤为明显,未见出血,少数病例有周边出血。肾脏表面色泽较浅,有些部位出现大小不一、轮廓不清的瘀血区,其中3头肾有小出血点,脾脏边缘梗死,淋巴结大理石样出血,喉头、胆、膀胱黏膜有小出血点。回音瓣处钮扣状溃疡,经查这3头均未经猪瘟免疫,另外9头中有6头,经猪瘟疫苗免疫。   4病例调查   杞梓里村一头15 kg仔猪经兽医久治不愈,被邻村一村民逮去饲养,结果导致全村19头猪发病,死亡5头,其余14头经治疗后康复,大部分春防时已免疫。霞坑镇霞坑村一农户饲养的40头仔猪,已经进行猪瘟疫苗免疫,后又下栏8头且未免疫,3 d后相继发病,初步诊断疑是猪瘟,经抗菌素治疗无效,而且猪瘟症状明显,随即对8头病猪扑杀作深埋处理,同栏另有5头(已免疫)感染,体温稽留40.7~41.5 ℃,持续4 d,经抗菌素治疗逐渐康复。对零星发病的20头病猪的预后调查,其中8头经治疗几天后无效,20 d以后死亡。未防疫病猪,其中10头经治疗无效后,日夜放在山上,持续数日后逐渐 自然 康复。有2头成为僵猪,另2头用猪瘟血清治疗康复。   5病因分析   据研究资料表明,将猪瘟病毒分成2群,即h群和b群。在感染的实验猪,绝大多数h群的毒株能引起典型的猪瘟,而b群的毒株仅出现慢性表现。根据临床症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将猪瘟分成4个型,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最急性发病5 d死亡,急性发病后绝大多数10~20 d死亡,亚急性发病后可延长20 d以上,慢性延至30 d以上。最急性和急性猪瘟多数由h型群病毒引起,慢性猪瘟由b型病毒所引起,因此毒力的变化和抗原性的变化相关[2]。   至于该病发病的年龄和季节性问题,笔者认为很可能与春季防疫密度有关,当时有部分小猪未防疫,以及疫苗在使用中免疫效果降低等因素,从而构成5—10月间流行的特殊条件,根据试验结果,主要是通过加强猪瘟防疫来控制,注意疫苗使用保管,必要时加大免疫剂量[3]。   猪高温病除了由猪瘟病毒引起外,有些病例是由弓形体或链球菌等引起,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瘟相似,须加以鉴别。流行病学方面,弓形体、链球菌多为散发,发病少。而猪瘟则传染大、流行广[4]。症状及病理变化方面,弓形体患病有皮肤呈现紫斑,而温和型猪瘟的皮肤大部分无肉眼可见变化,弓形体患猪,淋巴结骨髓样肿胀,肺水肿并有目色坏死灶。胃底部出血或溃疡等这些特殊的病理变化是猪瘟所没有的。   根据多年来对以高热稽留为主要特征的病猪的 治疗 观察,笔者认为是由猪瘟病毒所引起的温和型猪瘟和典型猪瘟,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病原所致的疾病。在一个流行的疫区内新发生的高温病也有同时存在上述几种病的可能。   6 参考 文献   [1] 何志强,何雪红,王鑫,等.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因素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 科学 ,2010(1):188-189.   [2] 闫月清,李承鹏.高山地区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