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醪集”读书报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春的自由——《春醪集》有感 之前没有接触过梁遇春的散文,对他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只能从《春醪集》中看到他的经历。大部分的文章给我的感觉就是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也许是他写作时年龄与我相近,所以那种青春的感觉就更加强烈。就如同我们大学生一样,他也会“吐槽”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也会嘲讽一下不正确的思想,富有智慧和情趣。就如同对他文章的评价所说:“在理性与智慧锻压下冒出的火焰,故尤为动人。” 可以说第一篇《讲演》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文中用杜威先生等人演讲的故事,讽刺很多讲演都是大而无用,并不能学到什么东西,人们听讲演无非是“爱群心理”。比如“讲完了,人又波涛汹涌地挤出来,若使在这当儿,把所听的也挤出来,那就糟糕了”,语言很幽默生动,这也是梁散文的特点,而且这个观点就是很奇特的,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和大部分人的想法相违背的。我自己就是一个比较喜欢参加讲座的人,虽然像梁遇春所说,大部分时候都是没有用的,不过我认为这种事还是不能太过功利,也许现在看来确实没用,也没学到什么东西,但是我看到了一些讲师的风采,知道了一点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足够了。青春是最好的时光,多看看总会有好处的,所以演讲还是要听一些的。 《还我头来》就是一篇明显充满青春自由气息和理性思考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他担忧的问题“大学生的态度,观点总是大同小异”,质疑思想界的文力统一。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如他所说“他们头头是道,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知。鲁拙的我看着不免有无限的羡慕同妒忌。”反讽自己思想“平淡凡庸”,来反对当时主流思想家虚伪的面目,身心不能投入其中,只是顾及面子。“一个人对游戏的态度愈是郑重,游戏愈是有趣”,是的,人生应该多一些趣味,不应该随意敷衍,青年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权威者也不应强加他们的思想,而应该真正去关注现实生活。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英文语段,而且举了几个外国作家的例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也是梁散文的一大特点,当然,也是被诟病很深的一点,有掉书袋的嫌疑。不过,这恰恰是我觉得充满青春激情的地方,行文无拘无束,随性洒脱,又充满了锐气,体现了梁的青春无限,书生意气。大学生确实应该思想更加自由,这样人生才有趣味。 《文学与人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了,不只是语言的幽默,打动我的更多的是理性的智慧和充满逻辑性的论述。这篇文章中表现了梁对“文学与人生”这一问题的态度,他用了很多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富有思辨性。开篇就是幽默地讽刺文学概论的语言是不生不死似是而非的,“作者们无损于人,有益于己的写那些不冷不热的文章”,接着提出所批判的观点“由文学中可以特别明白地认识人生”,用各个领域的人士争论自己的领域在人生中占据主要位置来指出这种观点的荒谬。在这里,引用和列举都用的恰到好处,令人信服又不失幽默,“文人相轻,自古已然”。随之是通过浪漫派和写实派的对比进行思考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浪漫派所写的人生最少也是人生的大部分,人们却偏说是无中生有,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可是所谓写实派又何曾是一点不差地描摹人生,作者的个人情调杂在里面绝不比浪漫作家少”,并列出契诃夫三个写实作家,对比他们的写作风格:一个是袖手旁观,毫无同情的冰冷世界;一个是略有同情,相对温暖的灰色世界;一??是满腔热血的乌托邦思想。通过对比论证,说明文学不能诚实地反映人生,文学中的人生与现实是不太相同的。一般的作家到这里也许就可以结束了,这已经是很完整的论述文了,而梁却没有停笔,而是假设文学可以真实反映人生,用诗中孤岛贵女的故事,说明从文学中依然很难明白人生,要亲身去观察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味道。并用许多大文学家的例子说明文学与人生的隔膜,“人生是活人,文学不过可以算死人的肢体”。引用法朗士的“书籍是西方的鸦片”,指出文学对人的麻醉作用,最后说“文学可以说是一层薄雾,盖着人生,叫人看起不会太失望了”。整篇文章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是梁类似散文的主要特点,而这篇我觉得是最有代表性的。 读梁遇春的散文,有时也会有一些忧伤,但大部分还是激情昂扬的,充满青春气息,他的理性思辨风格也是很适合我们阅读学习的。梁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对文学有不同的认识,我觉得与现在的一些“鸡汤”文恰好相反,也有值得阅读的价值。也许是同属青年的缘故,我对梁的散文有很多感触,很幸运,能仔细的阅读了他的作品,没有擦肩而过。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