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医学基础.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激光医学基础

激光医学在皮肤科的应用;电磁波谱;光与激光基础物理; 光与激光束都是磁的辐射形式,它们涉及 从伽马射线到无线电波。 光在空间的传播可通过波动理论或粒子理 论来描述的波长。;The Wave Theory;;电磁光谱;常见光源;提到激光时脑海中的第一印象?;什么是激光? LASER: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激光: 受激辐射光放大 镭射:LASER的音译;黎明前的黑暗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概念,并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说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并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13年,玻尔借鉴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全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并因此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7年,爱因斯坦在玻尔的原理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为激光的出现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1928年,Landenburg证实了受激辐射和“负吸收”的存在;;1947年,Lamb和Reherford在氢原子光谱中发现了明显的受激辐射,这是受激辐射第一次被实验验证。Lamb由于在氢原子光谱研究方面的成绩获得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0年,Kastler提出了光学泵浦的方法,两年后该方法被实现。他因为提出了这种利用光学手段研究微波谐振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奖。;1951年,Townes提出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即MASER的概念。 1954年,第一台氨分子Maser建成,首次实现了粒子数反转,其主要作用是放大无线电信号,以便研究宇宙背景辐射。Townes由于在受激辐射放大方面的成就获得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突破 1958年Schawlow和Townes在Phy. Rev. 上发表论文“Infrared and Optical Maser”,标志着激光作为一种新事物登上了历史舞台。 1960年5月,休斯实验室的Maiman和Lamb共同研制的红宝石激光器发出了694.3nm的红色激光,这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1960年年中,IBM实验室利用CaF2中的三价铀制成了第一台四能级固体激光器; 1960年12月,BELL实验室的Javan,Bennett和Herriott制成了第一台氦氖气体激光器; 1962年,GaAs半导体激光器; 1963年,液体激光器; 1964年,CO2激光器; 1964年,离子激光器; 1964年,Nd:YAG固体激光器; 1965年,HCl化学激光器; 1966年,生物染料激光器; 最早的激光医疗应用:1961年12月在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用红宝石激光器进行了视网膜肿瘤治疗;; Light光 振幅;放大率Amplification by the Stimulated刺激 放射 Emission of Radiation辐射 受激辐射光放大;激光发射原理;受激辐射光放大;激光器基本工作原理;激光器组成;激光示意图;激光的特性;激光脉冲;激光束强度功率表示;激光计量及有关参数;激光计量及有关参数;激光计量及有关参数;激光计量及有关参数;激光计量及有关参数;皮肤组织;选择性光热作用;选择性光热作用的过程;波长与穿透深度;波长/穿透深度;不同波长的光对皮肤穿透;光斑大小/治疗深度;;能量大小/治疗深度;激光 / 光组织影响;组织内部光的吸收;白色肤的光学穿透 (50% 吸收深度 单位mm);组织吸收的热量; 皮肤组织各级水平热致作用表   ━━━━━━━━━━━━━━━━━━━━━━━━━━━━━━━━━━ 热致水平 热致温度 持续时间 临床表现   ──────────────────────────────────   热 敷 38~40℃ 长时间 温热感觉 热致红斑 43~44℃ 长时间 微血管充血扩张见红斑反应 热致水疱 47~48℃ 数秒 炎性渗出物潴留皮内,表真皮分离 热致凝固 55~60℃ 约10秒 受照处皮肤组织凝固坏死 热致沸腾 100℃以上 数秒 皮肤组织中的组织液沸腾 热致炭化 300~400℃ 瞬间 可见呈棕黑色干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