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7
小学语文论文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实现低段童话教学美丽转身
温峤小学焦桐校区 蔡美文
[摘要]: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出发,抓住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根据这些核心任务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低段童话教学的美丽转身。
[关键词]:童话 教学流程 语言文字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教学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然而,很多教师虽已关注到语言教学,但却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言语习得成了空有的形式,特别是童话类课文的教学或许更容易“重理解、轻实践”。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上,对那些丰富的语言形式,独特的文本结构,别致的表现手法却置之不理。这也是当前童话教学效率低、学生语言能力进步慢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关注童话这类文体,依据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紧抓“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整体感知,为语言文字运用把脉
童话是儿童喜爱阅读的一种文体,也是儿童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塑造出无数永恒的经典形象,将儿童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学生在初读故事时,往往会被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所吸引,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读完。这正是激活学生直觉思维、进行语感训练的最好时机,教师应鼓励学生迅速捕捉自己直觉思维的火花,领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例如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盘古开天地》: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之前听好要求:(出示课件)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生字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遍思考:你觉得盘古是个怎样的人?现在开始朗读课文
学生读书,老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谁能来谈谈你觉得盘古是个怎样的人?
生:盘古是个伟大的人,他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生:盘古是个了不起的巨人,他用整个身体创造了宇宙!
……
学生在初读时,会感悟或触及到一些要仔细研读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要在整体升华中才可能抽象出来的东西。教师并没有通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大体内容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引入课文,而是通过“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将学生散乱而又朦胧的信息收集起来,为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铺平了道路。
二、实践表达,为语言文字运用得言
(一)体味词语含义
1、揣摩用词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词语的理解是基础。因此教师应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理解词语,体会词语间的细微差异,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学生积累和恰当运用词语打下基础。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漂呀漂”和“飘呀飘”这两个词语的差别:
师: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这两个“piao”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飘”是风字旁,另一个“漂”是三点水
生:带有“ 三点水”的漂,是指东西在水上漂;带有“风字旁 ”的飘,是指东西在风中飘。
师:确实,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会运用这两个词吗?谁先来用“漂呀漂”说一句话?
生:树叶在小河里漂呀漂.
……
师:那“飘呀飘”呢?
生:塑料袋在空中飘呀飘。
……
师: 你们看中国的汉字多有意思啊,带有“氵”的字与水有关,带有“风 ”的字与风有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飘和漂》这首儿歌吧。
……
“飘呀飘”和“漂呀漂”两个词语同时出现在这篇课文中,教师紧紧抓住这一词语,通过让学生品读、说话、儿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义、体会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对字词有了深入的真正理解。教师巧妙设计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分析、解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想象品读
中国的语言很美,一个个词语往往就是一幅幅意味无穷的画面,对于这样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品读、“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使词语以画面的形式定格在学生的言语仓库中。
例如《棉花姑娘》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我们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生:可恶的蚜虫(读词语,语气平淡)
师: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细细品读一下这个词语,想像一下自己就是棉花姑娘,你仿佛看见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有许多蚜虫在我身上爬来爬去,好恶心,还咬我,弄得我又痛又痒。
师: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很有感觉。
师:小朋友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