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语感论”有感.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读“语感论”有感

语言形式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再读《语感论》有感 王宇 初识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一书是在2005年,其时正在浙江师范大学学习,根据老师的要求这部著作。在学习期间,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粗读了一遍,留下了许多直观的印象。此后,这部书也就祉我放在了书架上很长时间。在写作了毕业论文期间再次有重点地翻阅了这本书,其目的也是很功利,就是为了寻求到自己论文的理论支撑和相关论据。总体来看,“学以致用”的目的似乎并不好。 当自己觉得所有的教育教学理论都在不停地更换理念,翻炒名词时,我想到了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并购买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修订本,第三次全文阅读了这本书。这次无功利的阅读反而有了很多感受,并在网上找到了许多王先生相关的文章进行综合阅读。 对于《语感论??的感想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我最先要说服自己接受的观点,并且要自己在教学中去摸索一个实践方法的。这个观点就是——语言形式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上个世纪后期,高扬“人文性”几乎成了语文界的主旋律。王尚文教授在他的专著《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中说:“解放以来,语文教改的第一浪潮,片面强调政治性为基本特征,第二浪潮,片面强调工具性。为深化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浪潮,把语文教学与青少年的思想、感情、个性、心理等的成长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王尚文先生将人文性作为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可以说这几乎是革命式进步。在这一旗帜下,语文“工具论”受到了各方面的批判。李海林先生在专著《言语教学论》中用整一章的篇幅来对“工具论”进行批判,李海林先生从“表述批判”“理论批判”“方法批判”“实践批判”四个方面对“工具论”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在批叛语文“工具论”的基础上,语文的性质都最终落到了“人文性”上。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的核心内容:语文课的属性——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2000年,王尚文出版《语感论》。书中强调君主主义的“知识中心说”应被民主主义的“语感中心说”替代。“语感中心说”以人为中心为目的,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崇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所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应从读、写、听、说变为语感。王尚文指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与形式的错位、感受与理解的错位。其因在于对语感性质、功能和如何培养缺乏认识。 毫无疑问,以王尚文先生为旗手掀起语文改革的第三次浪潮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意义的。在“人文性”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的过程中,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不同的语文老师有自己的体会,也各有自己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材的编选中为了体现“人文性”,将同不同的文章按照“爱情”“亲情”“友谊”“热爱大自然”等等进行分类,美其名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再如,在回答《项链》一课的一个课后练习问题(假如项链没有丢,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时,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便萌发了复仇的心理,先是雇私人侦探找了丈夫路瓦栽的不是并与之离了婚,然后充当佛来思节家的第三者,十年之后,小说中她与佛来思节夫人的见面自然是掉了个儿。这一创造显然是“当下”被人们讲滥了的“家庭喜剧”故事的照搬。在教授《邓稼先》时,教师给学生播放电影《横空出世》,看过电影后,就开展一个关于中国核武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讨论。对于这样的一个安排,这位老师显得很是得意,他说他充分利用电影的直观来帮助学生间接了解课文中邓稼先这个人物形象,并了解他对于中国国防事业的伟大贡献。学生在看完电影后也很快就投入到了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大讨论中,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至讨论到“神舟六号”,气氛十分浓烈。这课也就这样学习完了。 在这些语文课堂中,老师都似乎特别在乎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甚至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极富人文的关怀。在这些语文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基本上完全离开了对语言的学习与品味。人文的东西倒是非常丰富!但这样的语文课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吗? 对于这种现象,还是王尚文先生提出了忠告,王先生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8日第5版?)中指出,“语文教学旨在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达此目的,当然不能忽视与之相关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当然是必要的、应该的,否则语文必然凋零枯萎;但重视人文必须将其渗透于学习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从而更好地读写听说。因而语文教学讲人文必须立足于渗透,否则就会成为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或其他的什么课,这样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