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转变的论文.docVIP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转变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转变的论文.doc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转变的论文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主人”。这需要教师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由“传授者”向“促进者”“引导者”转变,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 一、指导预习 教育家挨德加·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教师应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课前预习。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差异已显露出来,教师指导预习可按“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则进行分层次预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困生采用“扶”的原则,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对中等生采用“半扶半放”的原则,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用“放”的原则,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含义,能模仿课本自编练习,多解决一些拓展题。 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cOm一位哲人说:“你听到的,你忘记了;你看到的,你记住了;你做到的,你懂得了”。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让他们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准备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让他们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合作把24个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老师提出要求:1、能摆几个就摆几个。2、把你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记录下来。3、你是怎么摆的?它的长、宽、高跟体积有什么联系?最后,老师再把学生反馈来的信息用板书稍加整理,学生就不难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老师还可提问:要摆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24个小正方体够不够?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这就要求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要把学生想象成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只考虑自己怎么去向他们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样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一课时,学生已掌握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基于这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前准备给学生每4人一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学具和一堆细沙,先请同学们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能否利用这些学具把你们的猜测证明给老师看?学生都能慎重地做两次实验,一次把细沙用圆锥装满倒进圆柱里,分三次装满;再一次把细沙用圆柱装满倒进圆锥里,分三次倒完。这时学生就反馈出结果来:圆柱体积=3×圆锥体积,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老师再用不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到的结果和学生不一样,一质疑,学生一思考,马上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只要老师再强调一下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相信学生定能掌握好圆锥体积公式的条件和结论。对于这样一个自学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更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视回顾、反思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就显得特别重要。如要求学生解答“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1,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18,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20,求这三个数各是多少?”大多数同学都能写出“甲+乙=42,乙+丙=36,甲+丙=40”可是对于这三个式子怎么解,同学们都束手无策。在让学生充分思考的情况之下,有的同学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就让他们汇报并总结自己的思路。生答:“我想到这三个式子都出现了2个甲,2个乙,2个丙,就把它们相加,得到2甲+2乙+2丙=118,再除以2得到:甲+乙+丙=59”。这时,我指出:这位同学是用了转化的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学过了的知识。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纷纷说出不同的解法。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结果的思路。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并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五、在练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深化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生活中和其他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提供适度的开放和实践应用式习题让学生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应用能力。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设计一题:老师家的客厅长4.5米,宽4米,高3.2米,要粉刷天花板和四周墙壁,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