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机制铜元的论文.doc
近代机制铜元的论文
原文作者:戴志强,沈逸林
近代机制铜元是在清末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机制银元发行以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开制铜元。铜元开始是作为银元的辅币,对银元作价的。广东初制的铜元,币面书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没有方孔而为满文“宝广”两字,上环书“广东省造”,下环书“每百枚换一圆”,即百枚铜元折合一枚银元,背面是飞龙图案,书英文“广东、一分”,每枚重二钱。但此制不合民间的习俗,因民间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方孔圆钱,当时光绪通宝方孔圆钱也还在大量铸造发行,所以根据民俗,便把“一分”改为“十文”,把“每百枚换一圆”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即把铜元改为对制钱作价。从理论上讲,其不再是银元的辅币,这就形成了光绪元宝铜元的基本格式。
一、清代铜元
铜元的初制阶段,成色稳定,外形美观,制作整齐、精巧,又弥补了制钱的不足,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受到民间的欢迎。广东开制光绪元宝铜元成功之后,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造,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已有十七个省开制,设铜元局多至二十处,几乎遍及全国。
清末铜元的面额分有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和一文五等。四川曾试制过光绪元宝三十文铜元,是特例。社会上主要通行的是当十铜元,即所谓“单铜元”,当二十的也比较多,即所谓“双铜元”,当五以下的很少使用。
清代铜元的制作,没有统一的规范,致使光绪元宝铜元的版式变化极多,不仅各省之间不同,即使是同一省制造的,变化也很大。.面值文字的表述,龙纹图案,花纹形制,文字大小、位置布局,乃至有无星点、星点多少和大小等,版式变化极多,不胜枚举。
由于光绪元宝铜元的制造有利可图,各地大量发行,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铜元很快泛滥贬值。为了维护信誉,光绪三十一年五月,清政府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试制“大清铜币”,面值分为当制钱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四等。同时,又颁布《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停止制造光绪元宝铜元。并对铜元的成色、重量、流通数量及禁止倾销牟利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户部“大清铜币”十文铜元,币面珠圈内书“大清铜币”四字,上为满文“光绪年造”,满文的两旁是干支纪年,左右两侧书“户部”,下书“当制钱十文”;背面中间珠圈内为大清龙图案,上环书“光绪年造”,下环英文“大清帝国铜元”。其他面值者,制作大致相同。宣统年间继续制造,只是把“光绪年造”改为“宣统年造”。各省所制铜元,亦由户部统一颁发祖模,只在币面中央加一个或两个小字代表省或地区之名,计有湖南(湘),江西(赣),湖北(鄂),河南(汴),直隶(直),江苏(苏),安徽(皖),福建(闽),广东(粤),四川(川),云南(云、滇、川滇),浙江(浙),奉天(奉),江南(宁),吉林(吉),山东(东),清江(淮)等。
“大清铜币”也以当十铜元流通最广,当二十文的次之。《整顿圜法章程》虽规定各种铜元的制造成数,但是实际上五文、二文铜元的制造极少,而一文铜元只有广东、湖北、直隶等省制造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才由度支部造币总厂统一制造了一文铜元,并分发给各省。
宣统二年颁布《币制则例》,重新规定铜元作为银元的辅币,意图收拾混乱局面,统一币制。但还未实施,清政府就倒台了。
二、民国铜元
民国初年整顿币制,对辅币作了具体说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当局即令制大总统肖像纪念铜币,并分令各省造币厂“照式鼓铸”。天津造币厂根据指令,制造了袁世凯共和十文铜元开国纪念币,面为袁世凯戎装半身像,背书“中华民国、共和纪念、十文”,配以嘉禾图案。此后湖北、安徽等省也相继制造,正面为“五色国旗”相交“十八星军旗”,上书“中华民国”,下书“开国纪念币”,背面外圈书英文“中华民国、十文”,中间嘉禾图案配以面值“十文”;字体、花纹、珠圈等,多有不同版别。同时还试制过当二十文和五文的铜元,但未正式发行。 []
民国三年公布的《国币条例》,对铜元种类、重量、成色作了详细规定。民国五年(1916年),当局制造了二分、一分、五厘三种面值的嘉禾圆孔铜辅币,币面书“中华民国五年”及对银元作价的比值,背面为方袱嘉禾图。其中二分的未正式流通使用。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次年通过的《国币条例草案》,确定铜辅币有一分和半分两种。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两改元,三月,中央造币厂开工又制行了嘉禾圆孔铜辅币,有二分、一分两种面值,币面上方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和旧铜元的流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颁布《辅币条例》,规定辅币有镍币和铜币两种,铜币以分为单位,作为法币的辅币,结束了以制钱为单位的辅币制度,使混乱了数十年的币制逐渐趋于统一。据此民国二十五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