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讲述教程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主 干 梳 理;;考点展览;;答案:①客观世界 ②过程及其结果 ③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关系 ⑤认识发展 ⑥唯一标准 ⑦正确反映 ⑧客观性 ⑨条件和范围 ⑩具体的历史 ?反复性 ?螺旋式上升;;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即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全面把握实践的特点
;社会
历史性;实践的内涵及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教材知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由过去的技术所限到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再到如今借助高新技术设备几个不同阶段,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故应选①;随着实践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表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应选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故不选③;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过程,没有体现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故不选④。
[答案] A;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无限上升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题干认为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这违背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无限上升性是认识的属性,排除D,故选A。;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人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关系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但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不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颠倒二者的关系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认识的来源、基础、目的、途径、对象、认识规律及检验标准。
(1)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认为认识可由人脑凭空产生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2)认识的获得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践。要真正地理解和消化间接经验必须通过实践。
①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而获得认识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②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中越来越占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认识。
;(3)客观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是人们实践的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 5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docx VIP
- 麻醉科PDCA提高术中主动保温率.pptx VIP
- 日本留考(EJU)日本语真题平成22年第2回听力原文.pdf VIP
-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沉默的智者与无脑的喷子”漫画作文训练与指导.docx
- 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技术_任波 李卫平 黄立志 著_2018_5.pdf
- 澄清函、中标成交通知书(优质模板).docx VIP
- 电信变更操作人员考试题.docx
-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颞下颌关节第八版讲义.ppt VIP
- 2024年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