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产生学习研究探索的兴趣,那么创设问题情境是核心和关键。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的有效尝试。只有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提出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才是学生获取、理解知识的途径。课堂问题设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问题设置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好的问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迷,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常常处在一种潜伏的状态之中,要激活这种状态,就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置问题的情境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好的提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豁然有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向纵深发展,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一个不好的提问,会限制阻塞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陶行知在《每事问》中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钱梦龙老师说:“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感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大颗石头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尽管一般人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但真正善问的教师并不多。因为,提问是一门复杂的需要不断探索的教学艺术。 托尔斯泰在谈起《复活》的创作时说:“我的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不是独出心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所提问题也是如此,每一个问题都应精心设计,独出心裁。那么怎样设计好问题呢? 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和目的性 问题设计是课前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吃透教材,进入作者的思路和意境;变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跳出作品思路小圈子。不仅要考虑提什么问题,而且考虑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怎样提问。要有思维价值,难易适度,怎样达成教学目的。如学习《逍遥游》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逍遥游”的特定含义是什么?作者认为什么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条件途径是什么?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以及“至人、神人、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如果要庄子举出生活中这么一个“人”,他举得出来吗?这些问题紧扣课文内涵,宏观上把握“逍遥游”含义及局限性、具有明确的目的。 问题设计要有选择性 1、抓住课眼设问。一堂课可问的地方很多,但时间有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问学生,要精心选择,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设问,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要大而空乏,也不要小而繁碎。要善于抓住“课眼”设问。“课眼”有时需概括得出,如《皇帝的新装》的“骗”,《孔乙己》的“笑”等。《孔乙己》抓住“笑”字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含义: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是什么字?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的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中还隐隐做痛,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处处到点子上,个个激发思维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课文也就理解透了。 “课眼”有时出现在标题中,如《智取生辰纲》的“智”,设计几个问题带动全篇:全文围绕一个“智”字展开,请问杨志如何智送?吴用如何智取?杨志为何会失败?吴用为何会胜利?又如《纪念白求恩》的“纪念”,《变色龙》中的“变”。有的出现在开头和文中,如《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的出现在结尾,如《论雷峰塔倒掉》的“活该”,单句成段画龙点睛,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无情嘲讽和胜利者的无比自豪之情。 2、在看似无疑处设问。课文中有一些字词语句,看似平淡无奇,一经教师提问,学生就觉得寓意无穷,妙趣横生,引起极大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探究、发现问题、推敲自居的习惯。提问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善于发掘那些学生容易忽视实则匠心独运之处,点石成金,品味探究。比如《雷雨》中有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一问一答,初读是否平淡无奇,合情合理,但深入细究,则不禁令人生疑。按周朴园的问题流向,鲁侍萍只须回答“是的”就行了,后半句“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洋火呢”回答完全是多余的。那么,把后半句去掉,行吗?她为什么不提别的,而单单提“洋火”呢?很显然,去掉后半句,剧情就无法发展下去。鲁侍萍不提别的生活细节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