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人口最少乡.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秘人口最少乡.doc

PAGE  PAGE 11 探秘人口最少乡   在我国境内,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乡:说它大,土地面积与非洲小国毛里求斯国的总面积相差无几;说它小,仅有一个行政村,9户32人,如今依旧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若前推到1995年,一个乡仅有3人,住户仅一家,父亲是乡长,两个女儿是乡民,从1983年维持到1995年,12年里人口没有任何的变化。   一家三口的守望   正当我们装物资时,一个在央视《远方的家》栏目中出现的人物,也就是玉麦乡第二任乡长卓嘎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央视记者的镜头里,时年56岁的卓嘎特别爱笑,牙齿白白的,眼睛黑黑的,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我还从卓嘎5年前的另一个电视镜头里看到,在一处夏季牧场的临时住所里,卓嘎正为家人准备晚餐。架在火塘上的锅里炒着土豆和青椒,一壶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已经出炉。听着丈夫巴桑细数自家的牦牛,她笑得合不拢嘴。当时卓嘎家养有137头牦牛,对于卓嘎一家来说,是一生的积蓄。卓嘎15岁的大女儿巴桑央吉坐在火塘的另一旁,这个刚经历过中考的女孩,似乎对未来更感兴趣。   玉麦乡海拔3560米,比起拉萨低不了多少。与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干燥和缺氧环境相比,玉麦可以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印度洋暖流为这里?Ю戳顺渑娴挠晁?,这里草木茂盛,空气清新,一片多年形成的原始森林区。然而,这里一年四季雨水多,日照时间少,加上土壤原因,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使得这片土地上长不出粮食作物。“连温室里种的土豆都只能长这么大。”玉麦乡医生邱建亮伸出大拇指比画着。   玉麦乡以牧业为主,他们吃的粮食只得从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外运进来,当时玉麦乡离最近的公路有40多公里,玉麦人每运一次粮食,要穿越一片沼泽遍地的原始森林,翻越日拉雪山,再走过一个陡峭的山谷。每年11月过后,大雪封山,玉麦又将与世隔绝。卓嘎哽咽地回忆起当年的痛苦经历:“每年11月之前,我们家都是父亲从隆子县把物资运到日拉雪山下的曲松村,然后赶着10匹马要用5天的时间翻越日拉雪山,才能把7个月的口粮运到玉麦乡,其间经常有马匹跌落到深不可测的玉麦河谷。这些痛苦的事情,想起来就想哭。”   1962年以后,一批批人来过玉麦,但忍受不了大雪封山后的寂静,一批批地迁出去了,荒草开始占领玉麦众多废弃的屋舍,这里只剩下3户牧民。卓嘎听父亲说,玉麦人口最多时,也有20多户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进行,高原各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地方都有了公路,生产生活条件迅速改观。原先玉麦乡的住户陆续迁出重山阻隔、交通闭塞的玉麦,去“过更好的日子”了。1983年,政府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剩下的3户人家迁到山外条件好的三林乡曲松村。可在曲松只住了一个冬天,父亲桑吉曲巴又带着一家人回到了玉麦。父亲的一席话,至今还深深印在卓嘎的脑海中:“我实在是舍不得玉麦,这毕竟是我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啊!”   在副乡长达桑的翻译下,卓嘎向我们讲起了那段日子。卓嘎说:“父亲经常对我们讲,这里虽然艰苦,但不能向外搬,还得继续生活下去。”1983年至1996年间,在全乡197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只居住着一户3口人,父亲桑吉曲巴担任玉麦乡成立后的第一任乡长。卓嘎说:“我们当时一家3人住在这里,确实感到寂寞难受,但是听我父亲说,只要坚持下来,以后会变好的。”   有一天,卓嘎的父亲翻箱倒柜,找到了一块黄布和红布,卓嘎和央宗姐妹俩以为是给她们做新衣服,高兴得欢天喜地。在篝火边,她们的父亲认真地比画着,剪裁着,第一面红旗就由父亲亲手做出来了。卓嘎说:“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做什么东西,我父亲说这是国旗,我第一次见到国旗,才有这个印象。”从这天起,玉麦乡的上空飘扬起了这里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桑吉曲巴每天坚持在自家的屋前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宣示着国家主权的大道义。卓嘎经常跟随父亲去边防一线放牧,她的父亲经常说,那些属于中国的地方,不能让别人侵占一分一亩。他的这一爱国行为一时被传为海内外的佳话美谈,感动无数人。当时,卓玛尚未婚配,竟因此收到了7麻袋求爱信。后来桑吉曲巴老了,卓嘎接任了乡长。正是这一家3口人,为祖国坚守着1976平方公里的疆土,一守就是19年。迎风飘扬的国旗,让姐妹俩从小懂得了什么是国家,也为父亲感到骄傲。卓嘎还说:“我父亲还会缝制国旗,挂到下面边境线的树上。”玉麦乡南边至今仍有一大片国土被印度非法占领,对任何外来者来说,它目前依旧是中国边境最敏感、最难抵达的一个地方。有记者曾问玉麦乡现任党委书记达瓦:“如果没有老乡长桑吉曲巴一家人的坚守,玉麦是不是被印度强占了?”达瓦站在玉麦河的东岸时,指着河对岸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说:“那里是中国的领土,1962年反击战打响以前,那座山一度被印军占领。若没有卓嘎一家的坚守,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印军的前沿哨所了。   九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