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doc

PAGE  PAGE 6 明清俗语辞书中的民俗   所谓明清俗语辞书,是指明清时期学者所编纂的以解释俗语和俗语词为主要任务的辞书。明清俗语辞书很多,其中二十种已收入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辑集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1974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明清俗语辞书的语料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对今日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明清俗语辞书对民俗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这是以往的论述所没有注意到的。以下试以《明清俗语辞书集成》所收录第一种俗语辞书《俚言解》为例谈谈其中所记录的民俗现象(引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本,引文后注明页码)。   《俚言解》,明陈士元撰。陈士元,字心叔,号养吾,又称环中迂叟,湖北德安府应城县人。《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书十部,但未著录《俚言解》。该书共二卷,署名环中迂叟。其编写有明确的目的。《序》云:“乡俗常语,多有证据,听者玩熟而茫无考辨,则古圣察迩言何为哉!尝读《方言》,与今时所言颇不类,而《通俗文》并《释常谈》等书又指引不广。余暇日著《俚言解》六百八十八章,庶乎陪佳客之诙谐,共鸿儒而博论,不至面墙云尔。兹未能尽梓,聊录三百馀章梓之。”知此书之作目的有三:一是寻求乡俗常语的理据;二是有意识地记录方言俗语,以弥补汉代扬雄《方言》不能反映后代方言以及《通俗文》及《释常谈》所记不广的不足;三是编定是书,以供查检,具有工具书的性质。《俚言解》虽分二卷,但卷内不分目,“大致按时令、人事、酒食、衣服、房屋等逐类辑集”(长泽规矩也解题)。《俚言解》中与民俗有关的词语甚多,姑举以下数例。      一、端午百锁      卷一“端午百锁”条:“端午以彩绒为索,又结为锁形,系婴儿项臂,俗谓之百锁。按《续汉书》:‘五月五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禳除恶气。’《抱朴子》谓之长命缕,李肇《翰林志》谓之寿索。《唐六典》:‘五月五日进百索。’俗言百锁,其百索之讹邪?”(P5)   按《续汉书?礼仪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艺文类聚》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又《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风俗通》:“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益人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唐韩鄂《岁华纪丽?端午》:“百索绕臂,五彩缠筒。”原注:“以五彩缕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百索》:“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于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人以约臂,相承之误也。”《宋史?礼志十五》:“(降圣节)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金涂银结续命缕、绯彩罗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系索于臂的风俗,近代犹存。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由此可知,端午以五彩丝系臂的习俗,自汉代已然。所谓五彩丝应当是由菖蒲、艾叶等演化而来。民间有“艾虎避群邪”的传说。至今民间有端午日将菖蒲艾叶等悬于门口或屋内或将其剪成虎的形状佩于胸前之俗。这一做法是有道理的,现代科学证明,菖蒲艾叶中的所含成份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端午节在春夏之交,雨水较多,气温升高,病菌容易繁殖,此时佩带菖蒲艾叶等以避灾延寿正当其时。后因菖蒲艾叶佩带不便,且人们对其功用不明,故演化为五彩丝(或“朱索”),并只是系于臂而已;后进一步演化为“百索”。《俚言解》中“俗言百锁,其百索之讹邪”的疑问,应该是可以予以肯定的回答。   百索大概明代始“结为锁形”,并“系婴儿项臂”。因“锁”给人以“锁定”、“牢固”之联想,后遂有“长命锁”,仅系于项。《红楼梦》第八回:“一面看宝玉……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俗语呼为“百锁”,这是流俗词源对文字的影响。今不少旅游景点、寺庙附近往往出售祈福带、许愿带之类,上书“平安”等字样,供游人“请”去并抛掷于树枝;或在某处设置悬挂祈福锁的链条,游人所“请”之祈福锁重重叠叠,不知其数,均当为“索”之流风。      二、投刺拜年      卷一“拜年”条:“自元日以后,亲友往来,交错道路,谓之拜年。然乡村各拜其亲友,或携盒酒,多出实心。而城市士人多望门投刺,或不过其门,令人送名帖。不知此风起于何年。余少时尚无此风也。俗云:‘青草盖牛蹄,正是拜年时。’言必躬必亲,不嫌于迟。然今昔事异,可慨者不止此尔。”   按,今日过年寄送贺年片,正为拜年投刺之俗的遗留。此俗最早为投名片谒见之俗,中古已有。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