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中国“书”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谈中国“书”文化.doc

PAGE  PAGE 5 杂谈中国“书”文化   “书籍文化”是人类一切智慧的结晶。中国书籍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先有画(图)后有字(书)的历史长河,故称“图书”。中国是一个图书大国,图书年代之久远,类量之浩瀚,题材之丰富,装帧之古朴,令世人惊叹。这是先人和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书文化如果以殷商甲骨文为开端,我国的书文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和刻石文字(石鼓文)的出现,书的雏形开始形成,这一时期的书可称之为“原始图书”。春秋战国至秦汉的书以竹简、木牍、缣帛为书写材料,并出现了册卷形式,这一时期的书可称之为“早期图书”。东汉至明清的书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并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将中国的书文化乃至世界的书文化推向了新阶段,这一时期的书可称之为“近代图书”。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书文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书不是以纸张为载体,也不通过印刷工序,而是通过电子软件和屏幕显示,进行储存和阅读,这一时期的书可称之为“电脑图书”或“光盘图书”。   中国藏书之风始于公元前6世纪周代的“盟府”,可算是图书馆的雏形。西汉建立后,国家藏书有很大发展。西汉初年,相国萧何在宫廷内盖了两座藏书阁,一座叫石渠阁,一座叫天禄阁,后来就成了皇家藏书馆。汉武帝时,向天下广征图书同时定出收藏标准本,皇家藏书处称“秘府”、“秘阁”,并制定了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专门藏书处逐渐增多,并设立秘书郎、秘书监来管理图书。宋朝的减书机构有史馆、昭文馆、集贤馆、崇文院等。元朝的藏书机构有宏文院、艺林库等。明朝在南京建的文渊阁也是一座著名的藏书处。清朝的藏书处更多,拥有图书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有名的藏书机构在北京有文渊阁、文源阁,在承德有文津阁等。我国以“图书馆”形式正式命名的机构是1905年的湖南图书馆。正式公文中确认“图书馆”名称是在清末宣统元年(1909)制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上。我国现在最大的国家图书馆是北京图书馆(原名叫京师图书馆)。   古往今???中国人喜欢读书、借书、抄书和焚书。古代藏书家,不肯轻易将书示人。如有人向他们借阅,也常有附加条件,有的索取礼物,据《春渚纪闻》卷二说:“古人借书,先以酒礼通殷勤,借书还书皆用之耳。”有的必须互借,如清初藏书家曹溶所订《流通古书约》中规定:凡借人家书,必先带上自己的藏书目,登门交给书主过目。书主看过以后,如果发现有自己也想看的书,那就约定日期,各人到对方家中去抄录,而且所抄书的数量必须对等。抄完后将抄本带回,原书不准带出门,以防遗失。此外,借阅手续繁多,如光绪年间《丰湖藏书四约》中有“借书约”规定:“每月以初二、十二、二十二这三日为限,借书者,是日清晨亲到书藏携取,用洁净布巾包好,徒手者不借。……借书之期,限以十日。……借书不得全帙携取,五本为一部者,一本读毕,再借第二本。若一本为部者,许在书籍桌中翻阅,不得借出。”还有像清末民初湖南藏书家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写道:“非有书互抄之友,不轻借抄;非真著书之人,不轻借阅。……远客来观,一主一宾,一书童相随,仆人不得同入藏书之室。”古人借书如此之难,尤其是贫苦知识分子,读书是十分不容易的。抄书是古人经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西晋初年的夏候湛就有不存糟粕的“焚书”美德。南朝梁元帝“嗜书如命”,甚至在双目失明之后仍然叫侍从轮流读书给他听。苏东坡“每一书皆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曾道:“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就是说要择其重点而攻之。而朱自清形容读书:“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滋味,“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所以也有人将好图书比喻为伴侣、才智、心灵、血液、财富、导师、良药。   会不会择书,会不会读书,大有学问。择书时首先观其内容的精与粗,其次才是书装帧的优与劣。书价高的不一定是精品,书价低的不一定不是珍品,切不可被华而不实的外包装所迷惑。若能买到珠椟两佳之作,则是一大乐事,可以从书中获取催生的营养、人生的真谛、成功的方法、创新的动力。所以,读书不可死读,读后要消化,取其精髓,学以致用。如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行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梁启超的“分类法”:每日所读之书,最好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还有“读书得间法”,就是从书正面可以看出反面的问题。在古今读书人群中有四种类型:“书迷型”不分精粗,逢书必读,以读书为第一休闲方式;“书友型”以书为师友,择书慎重,求其开卷必受益;“书利型”读书以实用为目的,择书时为我所用,功利价值为先;“书癖型”爱藏书,如遇异书秘籍重金求购,视书如命。这四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