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不只中国木建筑》
? ——读书报告
《不只中国木建筑》的作者是赵广超。要是没有看过这本书,从书名去理解,可能这只是一本介绍中国木建筑的书,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明显这个看法是片面的。这本的内容共分为十六章,内容很丰富也很有趣。不只是介绍中国木建筑,而是通过了中国木建筑表达了作者很多看法和观点。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着更深刻体会。
“神学家告诉我们,世界本来完美无暇,无忧无虑。问题是人类的历史却是在‘桃花源’以外开始的。”这一句话是出现在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我不知其他的读者是如何理解的。或许是人类的出现破坏了世界,还是人类不够幸运享受本来美好的世界!
“没有人比农民更加了解土地,他们在土地上种出五谷粮食,种出棉麻衣织,种出舟车器皿,居然也种出房舍家园来。跟国家的庞大工程并没有太大分别,只是农民的建筑计划可包括更多的耐心和等待由一颗种子到用来做椽子的树树苗至少要5年才能长成,一般梁柱要10年,较理想的品种甚至要20年方可成材。对现代人来说,这种贮材方式,实在漫长得令人吃惊。幸而很多时候,父亲的一代往往已预先替自己的儿孙种下良木,连同宝贵的经验留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读完这些后觉得,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对木材情有独钟,人们用木材来建造他们的家园。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得以传承经久不衰,都是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懂得合理利用大自然,适者生存!为自己的后代种树,这不就是今天我们所呼吁走可持续发展吗?然而人有一种“贪婪”的天性,自古至今不断暴露。
“明代的统治阶级非常奢侈,兴建重大建筑工程都要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采办楠木、樟木、柏木、檀木、花利木、宫殿、陵寝和坛庙等高级建筑应用:入清以后,宫廷工程由于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块楠木、这是明清两代在大木用材方面的显著差别。”这种奢侈、贪婪。自秦朝的阿房宫开始,那是多么的雄伟?规模之大得惊人,木材的用量也如此的惊人。被项羽的一把火烧了几个月?到还保存至今的紫禁城,一个散布在72万平方米的宫殿群。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多少次的改朝换代?每经历一次改朝换代,都对上一朝代的毁灭性破坏,后再大兴土木建造。这一行为不仅是劳民伤财,还会触怒了大自然。这一大兴土木就不知要毁灭多少深山老林?
虽然在历代的统治者不能接受上一朝代的物质遗产,但还幸存了一些历代的文物古迹。现代人要感谢老祖宗这一笔宝贵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文明遗产。“促成南辕北辙的民风汇合起来成为多彩多姿的中国建筑体系,很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自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实施了焚书坑儒,但至今仍困扰着西方的文字统一问题,却在他短暂的任期中完成了。或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即使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中华传统文化从未中断过,得以优良的传承。这也是历代统治者的又一共同点,没有中断科技文化的发展。正因此中国的建筑技术在古代就得以完善和发展。“‘建筑要超标准化并不困难,只是唯有中国实现过’‘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国是世界唯一真正实施建筑模数的国家’‘一部建筑专书和《营造化式》(《营造法式》由宋代国家工程总监(将作监)李诫负责编修,至今仍然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建筑百科全书。内容:全书三十四卷,将营造工程清楚分为: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13个工种。将传统资料重新整理,统一散乱的构件名称,清楚制定了各种建筑定例、制度、图样制作、工料原则、人力分配等范围。)背景’‘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至迟在唐代已摸索出梁、柱在用料及结构上垂直和水平的最理想比例,同时,其余部分都会相应作出调整。’”等.
在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领先地位,其中的模数仍沿用至今。不禁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自豪。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当时的强盛和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近代清未中国的一段屈辱历史,或许就是统治者的过分奢侈、贪婪和自满的恶果吧!这历史给予国人深深的教训。“将一栋建筑物分成平面、立面和立体只是权宜的分述,而建筑的真正本质是在平面、立面和立体以外都未能触及的地方,
那个未能触及的空间。”“这篇只有五千字的经文,二千多年来不断被人反复钻研,对于毕生致力于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来说,这些有限的文字,就是无限的意义。”“一个外国历史学家的话:‘中国建筑的意念,是由建筑物内部往外观看的,而不像我们西方社会的街道上,每一幢房屋都竞相向路人炫耀着它的身份和地位、让我们再听听中国建筑史学家的一番话:(中国)建筑的原始面目,由民居至宫殿,均由若干单座独立的建筑物组合而成,在离散的平面分布情况底下,每一单元,其实只是整座建筑的一个部分,犹如一个房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