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业废水处理2-物理处理
第二章 工业废水的物理处理(4);离心分离;离心分离;;;;;;1)确定分离器的尺寸——按经验确定
园筒直径——D
园筒高度——Ho=1.7D
锥体高度——Hk=(D-d3)/2tgθ;锥体角度:θ=10~15°
中心溢流管直径——do=(0.25~0.3)D
进水管直径——d1=(0.25~0.4)D
出水管直径——d2=(0.25~0.5)D;出口流速6~10m/s。
锥底直径——d3=(0.5~0.8)do
2)处理水量Q(L/min) Q=KDdo(△p/10)1/2
式中:K——流量系数,K=5.5 d1/ D
△P——进出口压差,Kpa;4)被分离颗粒的极限直径dc(cm)
式中:d1——进水管直径,cm
? φ——环流速度的变化系数,约为0.1D/d1
???μ——水的动力粘度,Pa·s
???Q ——处理水量,cm3/s
???h ——中心流束高度,cm,约为锥体高度的2/3,即h=(D—d3)/3tgθ;
dc是判断水力旋流器分离效果的重要指标,极限直径dc越小,分离效果越好。;压力式水力旋流器;;1. 设计:
(1)表面积 (m2)
式中:q——表面水力负荷:取25~30m3/m2·h
(2)有效水深Ho
1)按停留时间t=15~20min计算:Ho=Qt/A
2)按结构尺寸确定:Ho=(0.7~1.2)D
D——池直径,D较大,采用较大系数,反之亦然。
(3)缓冲层高度 h1=0.8~1.2m(保护高度)。
(4)进水管向下倾斜1~5°,管咀(zui)处流速V=0.9~1.1m/s。
(5)所需水头h(水头差)。;
式中:α——系数,试验确定,一般为4.5;
V——管咀处流速(进口处流速)0.9~1.1m/s;
ξ——局部阻力系数;
V1——进水管内流速0.8~1.0m/s;
? ?L——进水管长度,m;
?? I——进水管单位长度的沿程损失。
(6)应用——旋流沉淀池适于小流量工业废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杂质的分离,它广泛用于回收轧钢废水中氧化铁皮和可浮油,回收率可达90~95%,出水可循环使用 。;重力式水力旋流器;第七节 隔油、吸油和破乳;含
油
废
水
的
来
源;
油
的
状
态
;油 污 染 对 环 境 的 危害;废水从池子的一端流入池子,以较低的水平流速流经池子,流动过程中,密度小于水的油粒上升到水面,密度大于水的颗粒杂质沉于池底,水从池子的另一端流出。隔油池的出水端设置集油管。;;平流式隔油池的计算;平流式隔油池的计算;平流式隔油池的计算;斜板式隔油池;二、斜板隔油池
为提高单位池容积的处理能力,采用斜板式隔油池。(利用水油比重不同产生的压差自动排油);;浮油的收集和排除
(1)油层厚度不应大于0.25m。
(2)刮油机作用:
刮池面浮油和池底的油泥
(3)浮油收集
在水面处应设集油管,收集和排除浮油。集油管为直径为200-300mm 的钢管。 ;隔油池的安全问题
(1)池表面应加盖
为了保证隔油池的正常工作,池表面应加盖,以防火、防雨、保温及防止油气散发,污染大气。
(2)冬季加温
在寒冷地区或季节,为了增大油的流动性,隔油池内应采取加温措施,在池内每隔一定距离,加设蒸汽管,提高废水温度。 ;吸附法
利用比表面积较大的亲油疏水多孔吸油材料,从水面吸附浮油,然后设法从吸附剂中回收浮油,吸附剂可以反复利用。
根据吸附剂的性质可以分为炭质吸附剂、无机吸附剂和有机吸附剂三种。
(1)炭质吸附剂:活性炭——去除二甲苯、苯、甲苯。可与溴作用制成溴化活性炭,再与二乙烯三胺作用,使其表面接有胺或季胺盐集团。
其他:煤粉、矿渣、泥炭等;吸附法
(2)无机吸附剂:分为天然吸附剂与人工吸附剂,价格便宜,再生容易。
天然的无机吸附剂有沸石、珍珠粉、二氧化硅、硅藻土、白土、膨润土等。
人工合成的无机吸附剂有铝、钙、镁、锌的化合物以及一些磁性物质。
(3)有机吸附剂:分为天然或天然改性、及人工合成吸附剂,吸油能力较好。
吉贝纤维、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 当油和水相混,又有乳化剂存在时,乳化剂会在油滴与水滴表面上形成一层稳定的薄膜,这时油和水就不会分层,而呈一种不透明的乳状液。
当分散相是油滴时,称水包油乳状液;
当分散相是水滴时,则称为油包水乳状液。;乳化油的主要来源;
破乳的基本原理:破坏液滴界面上的稳定薄膜,使油、水得以分离。
投加换型乳化剂:投入适量“换型剂”后,在水包油(或油包水)乳状液转型为油包水(或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