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言语段综合练习02[察今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ppt

文言语段综合练习02[察今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察 今 《吕氏春秋》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同“脔”。切成块的肉)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⑤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⑥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堂下之阴   审: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   都:都城 C.守法而弗变则悖 悖: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 9.B(都:大。);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 乃设九宾礼于廷 10.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语气词,用在判断句中;代词,……的人。C,连词,就;副词,加强判断语气。D,介词,从;介词,在。);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他)急忙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13.①比喻论证。以良医的比喻形象地阐明时与法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变法者” 应“因时而化”;又以良剑与良马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不要追求“先王之法”的虚名,而要追求法令制度的实际效果,从而证明“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3分) ②举例论证。以七十一位帝王的法令制度都不相同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2分);四、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断句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yè)相倚。水行石间,其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