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甲基丙烯酸-N,N-2-甲基乙胺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表观反应级数研究.pdf
第
!
卷 第
#
期 四 川 大 学 学 报( 工 程 科 学 版 )
$% ’! (%’#
)**+
年
#
月
,-./(01 -2 3456.0( .(4$7/3489
(
7(:4(77/4(: 3547(57 7;484-(
)
!!!!!!!!!!!!!!!!!!!!!!!!!!!!!!!!!!!!!!!!!!!!!!!!!!!!!!!!!!!!!!
,=’ )**
文章编号:
#**? !*A
(
)**
)
*# **)? *B
甲基丙烯酸
C (
,
( C ) C
甲基乙胺酯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表观反应级数研究
江成发,张允湘
(四川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B#**B
)
摘 要:为了研究甲基丙烯酸
(
,
( )
甲基乙胺酯(
;D07D0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表观反应级数,应用初级
自由基的原子转移化学反应平衡、链自由基的链增长反应以及链自由基的原子转移化学反应平衡等三类基元反应
构成的
;D07D0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通过建立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在
;D07D0
原子转移自
由基聚合反应的链引发体系中,链引发剂和催化剂的表观反应级数。结果表明,在
;D07D0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反应的链引发体系中,链引发剂
7E4E
和催化剂溴化亚铜的表观反应级数均为
*’ A?A
。研究了在
;D07D0
原子转
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体系中,链引发剂和总的链增长自由基的浓度随单体转化率的变化关系。在聚合反应初期,总
的链增长自由基的浓度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当单体转化率达到
+*F
时,总的链增长自由基的浓度近
似保持为常数。链引发剂的浓度在反应初期迅速减少,表明在
;D07D0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早期,体系中
存在大量的初级自由基,这些初级自由基使得大部分的链自由基在很短的时间内生成。
关键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甲基丙烯酸
(
,
( )
甲基乙胺酯;表观反应级数
中图分类号:
8G)*!’!
文献标识码:
0
!# $%%’#() *#+),-( .’/#’0 -1 )# $)-2 !’(01#’ */,+3 4-352#’,6),-( -1
) C
(
7
,
7 C 8,2#)532,(-
)
#)53 9#)+’53)#
!#$% ’()*+,-
,
./#$% 01)+23-)*
(
3HI%% %J 5IKL’ 7=M’
,
3NHIO= .=NP’
,
5IK=MQO B#**B
,
5IN=
)
$:0)’+)
:
4= %RQKR S% N=PKTSNMSK SIK UURK=S RKHSN%= %RQKRT %J SIK S%L SR=TJKR RQNH U%VLKRNWSN%=
(
08/X
)
%J ) C
(
(
,
( C ;NLKSIVLN=%
)
KSIV DKSIHRVSK
(
;D07D0
),
U%VLKRNWSN%= LKHI=NTL SIS N=HOQKT SIK N=NSNSN%=
KYONNZRNOL %J N=NSNS%R
,
SIK UR%UMSN%= %J MR%[N=M U%VLKR RQNH
,
=Q SIK QKHSNPSN%= KYONNZRNOL %J MR%[N=M U%VLKR
RQNH J%R SIK 08/X %J ;D07D0 [T OTKQ S% TSOQV SIK %RQKRT %J U%VLKRNWSN%= RKHSN%= [NSI RKTUKHS S% SIK H%LU%=K=ST
%J SIK N=NSNSN=M TVTSKLT N= 08/X UR%HKTTKT %J ;D07D0’ 4S [T J%O=Q SIS SIK UURK=S RSK %RQKRT [NSI RKTUKHS S% Z%SI
N=NSNS%R %J KSIV ) C ZR%L%NT%ZOSVRSK
(
7E4E
)
=Q HSVTS %J HOUR%OT ZR%LNQK RK * ’ A?A N= SIK 08/X %J ;D07D0’
8IK RSK %J U%VLKRNWSN%= H= ZK SRKSKQ T JNRTS C %RQKR J%R Z%SI N=NSNS%R =Q HSVTS ’ 8IK PRNSN%= %J H%=HK=SRSN%=T %J
N=NSNS%R =Q S%S MR%[N=M U%VLKR RQNHT [NSI SIK H%=PKRTN%= %J L%=%LKR N= SIK 08/X %J ;D07D0 [KRK T% TSOQNKQ’
8IK RKTOS TI%[KQ SIS S SIK ZKMN==N=M %J SIK U%VLKRNWSN%=
,
SIK H%=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