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学仁香港大地工程之回顾.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倪学仁香港大地工程之回顾

香港大地工程之回顧 倪學仁 背景 香港是位於中國東南岸端的一個陸地面積只有一千零八十四平方公里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兩廣丘陵地區上。大約百份之八十的土地是山坡,並不適宜興建民居。唯一較大的平原是位於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平原,為香港的農業地區。 圖一﹕香港島鳥瞰景色 一八四一年,香港的人口只有七千五百四十人;至今,已有六百九十多萬人以香港為家。大部份的居民都是聚居於維多利亞港南北兩岸狹長的市區帶和新興市鎮中,只有約百分之五的居民散居在市郊地區。究竟這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如何能承受如此高速的人口增長呢?答案就是憑著精確的策劃和巧妙的工程技術,開山填海來增加土地的供應,以克服土地稀少的限制,讓不斷增加的人口能夠安居樂業。 香港大地工程的發展可從下面幾個主要領域中反映出來: 填海工程 一九五零年代以前,香港仍是一個小港口,只具有雛型的城市發展。市區是侷限在口兩岸的海傍。房屋一般為三至五層高的樓房。探勘工作只局限以探勘井為主。而當時香港政府工務局的實驗室亦只對公路材料進行試驗。 圖二﹕ 啟德機場第一期擴建填海工程施工情 啟德機場為最早建於海上的機場之一;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間建築在一小片由填海得來之土地上。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二年,香港人口由六十萬上升至二百七十萬。為了應付因人口膨脹和商業發展而引致空運量的劇增,於五十年代,香港政府進行了第一期的擴建工程。並於一一五二年開始進行機場的探勘工作,首次引入了衝擊式的鑽機。在土壤力學實驗方面,則主要是以控制填方的質量為主。當時的填方標準為夯實到大約百分之六十的最大乾密度及現場CBR值不少於20%,以能提供DC-6型客機之升降為目的。在海上探勘方面,亦首次以現場十字片剪試驗來測定海相沉泥的厚度,以決定疏浚的深度。整個填海工程共用了一千萬立方米的填海物料並使機場的跑道長度達到二千五百四十米。此可謂香港大地工程的開始。 啟德機場工程的成功,開啟了香港以開山填海的方式取得額外的土地來應付五十年代後不斷膨脹的人口所需。開山除了取得足夠的土方以供填海之用,亦可於山坡上開闢更多的平台以供建築房屋之需,使香港能得以快速發展為一個大都會。而在大地工程方面的材料試驗和施工技術各層面(如水力堆填、土工布、疏水帶等),亦因此得以提昇。 圖三﹕香港赤臘角新機場 八十年代以前,香港大部份填海工程都會先移除海床面的海相沉泥再堆填。但在八十年代後,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挖掘和堆棄海相沉泥所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己成為一社會爭論性的話題。因此現時的填海工程都趨向保留海相沉泥,但又要求在一個指定的時限內完成製造土地計劃。例如值得香港工程師們引以為傲的赤臘角機場,是在四十一個月內製造出一千二百四十八公頃的土地。因此怎樣控制和評估沉陷量已成為現代大地工程師的主要挑戰。 儲水水塘 由於人口的激增,需水量之需求也日益增加,並且開始影響了民生。因此需要不斷地興建水塘將有限的雨水儲存下來應用。隨著大灠涌水塘於一九五七年完成後,香港開始不斷地興建更多更大型之儲水水塘。 在大灠涌水塘的興建其間,由於水塘底層有一透水性強的沖積土層,因此引入了灌漿技術,以水泥加皂土作為灌漿的材料來構造水塘之止水牆。此後灌漿技術廣泛地被香港建築界採用,來作為土壤改良的方法。也推動了日後手挖式沉箱的出現。 圖四﹕船灣淡水湖主壩 到了六十年代,香港缺水的情形日趨嚴重,曾經經歷過每四天供水四小時。在大灠涌水塘建成後,而另一較大規模的石壁水塘仍在建造時,由於在陸地上已經再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以供建造大型水塘,香港政府唯有另闢途徑開始設計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淡水湖---船灣淡水湖。它依傍著新界東北郊的一個小海灣,在海面上修築一條全長2.1公里的堤壩,把小海灣封堵成為一個人工淡水湖。整項工程於一九七四年完竣。投產後全港儲水量增加達三倍之多。船灣淡水湖的土石壩可以說是把啟德機場的跑道伸延出來,由於堤壩在海面下建造,而壩底有海相沈泥的存在,因此當時引進了較新式的探勘和採樣方法。也開始發展了土壤力學方面的試驗,包括三軸試驗和現場觀察孔隙水壓的變化和壩體的沉陷量。整個探勘和土壤力學試驗的費用高達港幣八百多萬元,在當時(一九六五年)來說是很罕有的。 圖五﹕船灣淡水湖平面圖 邊坡 由於人口急劇膨脹,房屋的需求日趨殷切﹔因此很多房屋都在山坡上稠密地發展,以致邊坡數目不斷增加,而香港季節性雨量特別充沛,所以在邊坡安全問題方面所面對的挑戰特別嚴峻。 圖六﹕ 秀茂坪填土坡塌坡現場 第一代的公共房屋雖然已於一九五零及六零年代建成,但仍然未能滿足人口的需要,而導致大量山邊私建民房出現。這些私建房屋,經常受火災、山泥傾瀉和颱風的威脅。而新建的房屋也有很多是位於由開山所得的平臺上。在當時,一般在設計土地平整時,人工削坡都是以十比六的坡度(約60o)開發,而谷地則以33o至35o的填土坡填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