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南琼海白石岭丹霞地貌发育及其特征..杨世燊
PAGE 94 经 济 地 理 19卷
杨世燊:海南琼海白石岭丹霞地貌发育及其特征 PAGE 95
第19卷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 19
1999年2月 第五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Feb. , 1999
海南琼海白石岭丹霞地貌发育及其特征
杨世燊
(海南师范学院地理系 海口 571158)
图1 远眺白石岭主峰--登高岭
白石岭,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区之西南,距市区仅12公里。石岭耸峙于万泉河冲积平原及浅丘原野上。海拔50m—328m,其势巍峨,挺拔秀丽。1992年前为县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1993年,正式定为白石岭旅游风景区,其范围约10km2。远眺岭石,色白似云。清道光《琼州府志》载:白石岭“高千丈,峰顶有巨石,色苍白。”故俗称此山为“白石岭”。现从山麓至山腰悬崖,已修建空中索道,游人如织,成为海南著名的登高揽胜之佳境。根据其岩石性质、地貌成因及其景观特征,此山为海南至今发现的唯一丹霞地貌景观。
1 地质背景
白石岭地区于燕山运动中发生了规模较大的断裂变动,产生了NE44°、NW43°和EW18°三组大断裂。白垩纪早期,地壳相对下降,形成阳江——琼海断陷盆地(简称阳江盆地),沉积了内陆湖泊碎屑岩。地层划分为鹿母湾组上段(K1lm3),岩性为紫红色夹绿色的砂砾岩和中粗粒砂岩,可见厚度200m左右,整合覆盖于下白垩统中段 (K1Lm2)的紫红色砂砾岩、砂岩和泥岩之上。地层倾角平缓,一般为4-10°,沉积岩中胶结的砾石以花岗岩为主,玄武岩、变质岩和砂岩次之;其磨圆度较差,一般圆度2度,表明当时注入断陷盆地的古河流不长,河床的比降不大,因而古河床中流水搬运的砾石运移距离不远,且砾石滚动摩擦的程度不大。自白垩纪末以来,地壳上升,在内力作用下,三组断裂附近的岩层,其垂直节理较发育,为该岩体沿断裂、节理发生重力崩坍作用,形成陡崖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阳江盆地边缘被三组断裂切割,特别是NE向断裂带在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中断裂更深,蕴藏于花岗岩深断裂的地下水富有丰富的地热能量,成为现今距白石岭1km的著名官塘温泉的热源,给白石岭风景区的发展前景又增添了一颗璀灿的明珠。
2 地貌景观成因及特征
2.1 地貌的形成
在三组断裂的控制下,这块古盆地,于白垩纪末期隆起,渐渐上升而构成一处独立的山体单元。伴随地形抬升,山体的岩层遭到以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外力作用剥蚀,其中抗风化较弱的且岩层节理发育的部位,容易遭到破坏,地势降低较快,变成凹下的负地形;而抗风化强的坚硬岩层,地势相对兀立,演变成石台、石坪、岩墙、石柱或孤峰。现今,攀上“登高岭”,向西南眺望,可见海拔120m—140m,180m—210m,250m—270m,300m—330m等四级剥蚀面,这是此地在新构造运动中曾经历过四期间歇性抬升运动的佐证。若将“登高岭”至“公仔岭”的高度连起来,恢复其古地貌面目,便是300m—330m的第四级剥蚀面。在“公仔岭”上,尚保留宽约500m—650m,长约1000m—1200m的地势起伏较小的长形台地,其上尚残留下坚硬砂砾岩组成的剥蚀阶地,低处还有磨圆度很差的砾石堆积。此剥蚀面是现今万泉河古河床幼年期发育地形高度的证据。
历经漫长的外力作用对上升地形的破坏(从第三纪至今,此地都处于剥蚀环境),绝大部分地形都被蚀低,而东西两边的坚硬岩石却残留至今,形成东部“登高岭”岩墙和西部“公仔岭”石台。远观,二者遥相对峙,巍然屹立,呈现出“笔架”之态,故古代“白石岭”俗有“笔架山”之称。
纵观整个山体,至今已演变为四周陡崖相围的近似方状的地形,南北长3250m,东西宽3100m;山体北高南低,尤以东北面的“登高岭”地势最高,相对高度286m;山体的西南部分为较开阔的倾斜剥蚀面(第一级),海拔120m—140m,其上残留“称布岭”(海拔263m)和“三牛风岭”(海拔241m)三座兀立峻秀的孤峰,成为当今攀登至“登高岭”险峰上,远望南方,映入眼帘的两根擎天翠柱景象。
流水的侵蚀作用,使中部地形被侵蚀为较开阔的谷地。谷地向南渐倾,呈长条状谷地。南端谷口,跌水为瀑。每当雨季,山崖飞帘,景致壮观。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山体南段开阔谷地演变为“谷中谷”地形,且谷坡两侧有浅丘展布。有的丘顶系原谷地的底部,现尚残存第四纪粘土堆积和磨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枫香与青枫(槭).ppt.ppt
- Unit2SportseventsProject课件1(牛津译林版必修4).ppt
- Unit2SportseventsProject课件2(牛津译林版必修4).ppt
-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ppt
- Unit2SportseventsProject课件(牛津译林版必修4).ppt
- 校园拈花惹『草』-永靖国小.ppt
- Unit2SportseventsProject课件(牛津译林版模块4).ppt
- 案例一蜜蜂8字舞.doc
- Unit2SportseventsReading1课件(译林牛津版必修4).ppt
- Unit2SportseventsReading2课件(译林牛津版必修4).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