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品风味与其检测方法
食品风味及其检测方法 ;主要内容;一、概述;食品风味的重要性;食品的感官功能;指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觉等所产生的感觉印象,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
;食物风味的分类;二、味觉 ;味觉的概念与分类 ;辣味和涩味;味觉的生理基础 ;味觉产生的神经过程;味觉产生的器官过程;舌头乳状突起;味蕾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
味蕾一般有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天更换1次
舌头不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一样
人对不同味觉的感觉速度不一样;味蕾在舌头上的分布;味蕾示意图1;味蕾示意图2;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
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
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
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味的阈值 ;影响味觉产生的因素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水溶性;温度;味觉的感受部位 ;味感的生理学(taste physiology)
;味的相互作用 ;味的对比现象 ;味的相乘作用;味的消杀作用;味的变调作用;味的疲劳作用 ;三、嗅觉 ;I 嗅觉
一、嗅觉生理学;二、嗅觉的基本特点:
敏锐性;易疲劳性;适应性;习惯性;个体差异性;随身体状况变动性。
三、气味对身体的影响
1.对呼吸器官的影响:香气→ 深长吸气;可疑气味→ 短促呼吸;恶嗅气味→ 暂停呼吸。
2.对消化器官的影响:香气→ 促进胃肠运动,产生饥饿感;腐败臭气→ 抑制胃肠运动,丧失食欲,恶心呕吐;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香气→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4.对生殖器官的影响;
5.对精神活动的影响:香气→ 身心愉快、神清气爽,可解除精神紧张、身心疲劳症状;恶臭→ 心烦、焦躁、丧失活动欲望。;II 嗅觉理论
即关于嗅感物质产生嗅感机理的理论。
一、立体化学理论:Amoore(1964);III 嗅感物质
1 气味物质结构和气味的关系;2 Beets理论;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 ; ; ;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
蘑菇主香成分有:肉桂酸甲酯,1-辛???-3-醇,香菇精。
4、茶叶的香气成分; ; ;主要是微生物作用于蛋白质、脂类、糖等产生的。
发酵食品风味形成的途径是:微生物产生的酶(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异构化酶、裂解酶、转移酶、连接酶等),使原料成分生成小分子,这些分子经过不同时期的化学反应生成许多风味物质。发酵食品的后熟阶段对风味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1、酒类
主要是酵母菌发酵。白酒中的香气成分有300多种,呈香物质以各种酯类为主体,而羰基化合物、羧酸类、醇类及酚类也是重要的芳香成分 。
2、酱及酱油类
利用曲霉、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酱油香气的主体是酯类,甲基硫是构成酱油特征香气的主要成分。
3、食醋
食醋是酵母菌和醋酸菌发酵,乙酸含量高达4%,香气成分以乙酸乙酯为主。
;;;;;;;;;;;;;;;;装置图;;;;;;;;;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