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林语堂的中国文.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林语堂的中国文

东岳论丛 Ju.l, 2009 Vo.l 30 No. 7 2009年 7月 (第 30卷 /第 7期 ) ( Dong YueT ribune)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 王兆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720) [摘 要 ]中西文化一直是近 现代国人备感困惑和焦虑的一 个难题, 尤其在整 体向西方 看齐的 文化格 局中, 如 何评价中 国文化就变得异常困难。与许多激进的文化先驱一样, 林语堂 的中国文化观开始走过了一个相当 ? 西化 % 的道路; 但不同的是, 他中年后开始转身, 更多地探 讨中国 文化的 特质与 美好, 到老年 他的这 一倾向 更为明 显。不 过, 林语堂不是一元论者, 而是在中西文化的动态观照 中, 以 多元互 补的眼 光看待中 国文化 精神, 尤其将 中国文 化 精神提纯为 ? 生活的艺术 %, 并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融通、创造和健康的新文化。 [关键词 ]林语堂; 中国文化观; 生活的 艺术; 互补融通 [中图分类号 ] I206.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8353( 2009) 07- 0079- 08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 一直是近现代以来矛盾与困惑的焦点, 而对有着中西文化双重背景的人来说 更是如此。林语堂是个典型例子, 人们对他的评价尤其是对他的 ? 中国文化观 %褒贬不一、大相径庭。郭沫若 曾表示, 林语堂 ? 既无自知之明, 又无知人之雅, 东方既未通, 西方也不懂, 只靠懂得一点洋泾浜的外国文, 摭 拾一些皮毛来, 在那里东骗骗西骗骗 %。 ? 我们仿佛又看见了一位穿西装、吃大菜、在中国用英文讲演的摩登 辜鸿铭而已。%! 但在更多人心中,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 有人说: ? 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 (林语 堂 )一身, 我们只要稍微诵读他的著述, 就会觉得如在一位讲求情理的才智之士之前亲受教益。他有自信、有 礼、能容忍、宽大、友善、热情而又明慧。他的笔调和风格像古时的人文主义者, 描述人生的每一方面都深刻 机敏, 优美雍容, 而且由于顾到大体, 所以在估评局部事物时能恰如其分。最足以描绘他的形容词是: 有教 养。他是最令人赞佩, 最罕见的人 一位有教养的人的典型。%? 作为一个长期浸润于西风美雨的中国作家 和文化人, 林语堂对自己的本土文化 中国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认知过程? 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重大问 题如何理解? 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寄予怎样的厚望? 其独特性何在? 这些问题至今 尚缺乏研究, 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一、由贬损到褒扬 像许多中国近现代作家一样,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 其中充满复杂性和变动性。就是 在同一时期、阶段甚至在同一作品中, 也可见这种不稳定性和变数。不过, 总体而言, 由贬损到褒扬是林语堂 认知中国文化的一个过程, 具体表现在: 早期他往往以激进与偏向否定中国文化, 而中晚期他对中国文化则 多有肯定、欣赏和眷顾之情。 早在 1925年,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持有完全否定和批判的态度,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