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色建筑大师张开济.doc
PAGE
PAGE 11
红色建筑大师张开济
经历:建筑是今生无愧的选择
张开济1912年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因为沉迷于画画,成绩并不很好,小学毕业后,张开济在父亲任教的私立复旦中学读了整整6年。在中学里,有几门课程用英文教学,这为他日后熟练地阅读英文建筑期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复旦中学校会客室的墙上挂着几张复旦大学新校舍立面图的水彩画,图上有西方建筑师墨非(Murphy)的签名。这些富涵中西特色的建筑渲染画给张开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张开济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师,而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建筑画家,他的建筑画以精确、优美、雅淡取胜,反映了非常深厚的绘画基本功。
中学时代,有一次他在复旦中学图书馆看到一本《留美指南》。这本由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编写的供学生留美时选择专业所用的书,罗列了美国大学里各种专业的课程设置a张开济查阅到,建筑系里有水彩画、徒手画、透视画、阴影学、人体写生,当然还有课程设计。对于这些课程,张开济十分感兴趣,加之尤喜绘画,他暗暗决定选学建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上海建筑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外滩新建筑群、四行储蓄会大楼等建筑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我的一位中学同班同学家里开设了营造厂课余我俩一同逛马路时,他常常带我去参观一些新建的大楼,这也加深了我对建筑的兴趣。”张先生说。
当时国内大学设有建筑系并且较为有名的是东北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因东北局势危急,张开济便报考中大并被录取。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张开济先后在上海、南京、成都、重庆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40年代在上海、南京创办过建筑设计事务所。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准备在外滩和延安东路交接处建造一座“胜利门”,作为8年抗战的永久纪念,并为此举办了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张开济和他的同班同学孙增蕃共同做了一个方案参加,结果得了第4名。方案夺魁的设计者便是后来的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建设部设计院总建筑师戴念慈设计大师。
1945年夏至1949年夏,张开济在南京开办伟成建筑师事务所。这期间???他由朋友介绍结识了国民党“CC派”的陈果夫,陈果夫是“四大家族”中陈氏兄弟的兄长。由于二陈的关系,张开济在南京的事业发展相当顺利。 “解放前夕,我同样面临3种前途选择。一是随陈果夫一同去台湾,因为他较早离开大陆,去台中养病,临行前曾邀我同行,被我婉言谢绝。二是去美国留学。我曾于1946年参加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的留美生考试,并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张先生说,尽管当时张开济已办理妥出国护照,并购买了一些官价外汇,但最后还是决定暂不出国,因为“当时南京业务很忙,心想不妨在国内多赚些钱再去美深造也不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37岁的张开济敏感地意识到建国创业是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他准备动身前往北京开办建筑事务所。途经天津时他去看望舅舅许季上(著名学者),告诉舅舅去北京开业的计划。许季上先生思想比较进步,认为“解放之后,应该参加国家政府机关工作”。张开济接受了舅舅的建议。1949年底到北京后,便主动加入当时的北京市公营永茂公司设计部,由此开始了在首都的辉煌人生。
作品:实而不华是设计的真谛
天安门城楼是明、清两朝宫城外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广场如今已是举行重大节日庆典和群众集会游行的政治性场所,也是新中国政权中心的象征。这里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无与伦比的政治地位、中国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高度浓缩,为中外人士瞩目和神往。在这个政治广场上,天安门观礼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优秀建筑便出自建筑大师张开济之手。
1954年初,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外金水桥与天安门城楼之间建造观礼台,以便嘉宾在此观看阅兵式或群众集会游行。工程虽小,但地点却极其重要、特殊。设计天安门观礼台时,竞争很激烈,建筑师们出了多份设计方案,都很华丽耀眼,最后,还是张开济的设计方案胜出,中选的原因,在于它是所有方案中最简单、最平淡,最没有“设计”的方案。
张开济说:“我当时认为既然是国庆或‘五一’才启用的观礼台,就是一个实用性问题,越不起眼越好,没有必要建得富丽堂皇,那样只会喧宾夺主,破坏了天安门的古朴形象。建筑设计不能只顾自己的设计,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的确,观礼台的高度未超过红墙,而且露天观礼部分的坡度十分平缓,也反衬出天安门城楼的高大挺拔;从体量上看,其顶部样板从底层墙身向外出挑,使本来不高的体量分为两个部分,更弱化了看台的体量感――背面以连续的15个圆形拱券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圆形拱券相呼应,使这一嘉宾出入、上下的空间鲜活生动而富有表现力;从色彩处理上看,观礼台的室外墙面处理为水泥抹灰加矿质鲜红的防水粉,其色泽及质感与天安门城楼和红墙完全相同,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1958年,为了迎接建国10周年,中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