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doc
PAGE
PAGE 7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去年底,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与会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此事被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为茅先生观点摇旗呐喊者有之,大骂茅为“汉奸走狗”的亦有之,且数量更多。笔者对2008年12月25日网易报道这则新闻后的7465条跟帖评论进行了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①另外,笔者还对同条新闻在搜狐网的1915条跟帖评论②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相等的比例。
占绝大部分的反对茅于轼意见的跟帖中,简单的谩骂、谴责又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网易4580条,占全部反对意见跟帖的87%;搜狐1188条,占84%,这两个比例也几乎相等。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茅于轼观点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由发表评论,即使是使用尖刻的语言。但为数众多的无理谩骂之词,只能表现出发帖人的丧失理性和个人偏见。网络上类似情况并非今日才见,比如最近的杭州飙车事件、邓玉娇刺死公务员事件,网络论坛中都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偏激言辞,这都可以称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1961年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③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得群体的意志传递给个人,使得个人服从群体的意志。当群体本身就存在偏见的时候,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④法国学者勒庞也认为,群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在群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占了上风。当群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积聚起来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这是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似事件的精神瘟疫。这样一些运动极富感染力――差不多是压倒一切的,因为当群体无意识被激活时,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你不仅仅处在这样的运动中――你就是运动本身。?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杀害,便是群体极化瘟疫在现实中爆发的极端例子。
网络传播的便捷和无限扩散性质,让过去现实生活中难以聚合的个体更容易集群,让过去靠口口相传的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因此,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为突出。
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他与同事也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⑥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也指出:“毫无疑问的,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如此突出的原因,许多学者进行研究认为?: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个体身份模糊的状态下迷失本身,沉浸于一种“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网络事件的推波助澜,甚至控制网络事件使之朝着某个预定的轨道发展,尤其是出现了以网络推手和网络打手为职业的群体后。
除此之外,推动网络群体极化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网民害怕被孤立或者被疏远的社会心理,所以当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的时候,便不表明自己的观点。网络社区接入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得每个人能够很容易地参与到其喜欢的群体之中去。众多的网站大多是按照不同的趣味取向和意见倾向分门别类的,网民拥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很少有网民自愿进入观点与自己相左的网站,因为那必须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被孤立、围攻的风险。所以,在某一网站所聚集的网民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他们很容易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共同之处的帖子,从而获得某种想象出来的群体认同感。因为没有人知道网络群体的确切规模,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意见群体的力量夸大,从而完成自我肯定。并且这种自我肯定还会很快地复制,以至于事实本身常常被淹没于口水之中,导致情绪型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弥散。比如去年发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装饰图案概述.ppt VIP
- 香港中學會考試題(甲部).doc VIP
- 德阳市城市道路更新技术导则(2022).pdf
- 2023年香港亚洲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公开赛(AIMO)竞赛复赛数学试卷.doc VIP
- “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消解路径.docx VIP
- 装饰图案第6章 装饰图案色彩.ppt VIP
- 海尔基于工业4.0智能制造工厂服务平台智能柔性生产线方案(224页).ppt VIP
- 装饰图案第8章 装饰图案与应用设计.ppt VIP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严重缺陷清单解读.pdf VIP
- 装饰图案第5章 装饰图案的造型、构图及组织形式.ppt VIP
文档评论(0)